专访《家宴》导演马岩:家人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专访《家宴》导演马岩:家人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新网北京12月8日电(唐云云)本周末,马岩执导的咖啡戏剧《家宴》、《山丘》将“打包”上演。马岩称,这是面对观众提出“单看一部不过瘾”意见所做的调整。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马岩回顾了自己的戏剧创作历程,也专门谈了《家宴》的立意和“情怀”。

 

家人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家宴》诚如其名,就是讲述了“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的故事,剧中人物不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恋人、朋友、同事、同学,而是具有亲缘关系的家人。而家人,被马岩定义为“最熟悉的陌生人”。马岩解释道:“家人看起来最熟悉,其实可能是我们不了解的。家里的关系可能比社会关系更复杂,戏剧冲突更多。”

 

马岩称,家族的问题是在社会飞速发展时期产生的,大家可能更多顾及自己的“小家”,而很少跟家族的人去沟通。

 

以《家宴》为例,围桌而坐的是为了分房而来的大家族,他们又各自是5个小家庭。他们中有大龄剩女、同性恋、独身主义者,也有股民、专车司机、国企小干部、家庭妇女,各自身上的社会角色恰是时下社会人的代表。他们之间,既有大家族因分房产生的利益冲突,也有小家庭里的夫妻矛盾,还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

 

倡导回归家族的概念

 

在很多人看来,跟家人的相处是平淡的,它被我们习以为常,很少搬上戏剧舞台。而《家宴》对准的正是这个容易被忽略的话题。马岩认为,家庭是最大的财富。“家族是血脉相关的,不少港台人、华人都会回到大陆寻根祭祖。物质可以变卖,但家庭的烙印在我们身上是永远抹不掉的,而这恰恰是被现代都市人所忽略的。”

 

“《家宴》强调的是中国人的家族意识,倡导回归家族的概念。所以说它是一个很温暖的故事,也许可以称得上有所谓‘情怀’的东西。我们想通过这部剧,让大家能回家吃饭,能常打电话跟家人联系,这就足够了。”

 

其实,在美国学习戏剧创作的经历,也让马岩对“家族”这个话题感触很深。“在美国学习的时候,他们国内正掀起了‘回归家庭运动’。他们会花费半生的贷款买一套大房子,让大家庭一起住,孩子交给祖父母、外祖父母带。而不再是只顾自己的小家庭。”

 

选择接地气的现实题材

 

早年刚回国,马岩也尝试了一些爱情、友情题材的戏剧作品。但慢慢地,他觉得“爱情说腻了,而且一人一个样”,把关注的点更多地放在“亲情”上。

 

他把这称做一种转型。“创作者要敢于碰自己不敢碰的。其实我原来对特别亲密的关系是处理不好的,现在想去挑战一下。而且,家庭本身也是戏剧里比较少见的题材。”

 

马岩讲道:“在国外学习了很多当代戏剧的知识,但我还是更倾向做一些接地气的作品,让老百姓能看得懂。也可能是受我老师的影响,我喜欢‘家长里短’的内容,虽然可能俗一点,但我觉得它们很温暖,也很有意义。中国戏剧目前还处在上升阶段,我想,还是要先做一些让普通观众能看得懂的东西,让他们愿意到剧场看戏。”

 

据悉,《家宴》曾参演南锣鼓巷戏剧节、蓬蒿戏剧节、乌镇戏剧节,有不同的版本,本周末将展现的是南锣鼓巷戏剧节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