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传统文化需保护,更需创新与走出去

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中国传统文化愈加受到关注,“高校手写录取通知书”、“为新生举行开笔礼”等一系列活动均引来不少网友点赞。对此,曾有人表示,要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必不可少,创新与走出去更是关键。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便指出,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生命力,也获得了国家、社会的重视。它在当代仍有价值,同时也要重视“中国文化走出去”,“优秀文化必然形成强势的渗透和影响能力。文化影响力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是要生成具有世界先进性的文化成果”。

学者:传统文化需保护,更需创新与走出去

孔子学院巴西师生演奏中国民乐。莫成雄 摄

 

保护与误区:商业性质“汉服秀”等活动饱受争议

 

所谓传统文化,公开资料给出的定义是“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界纷纷以不同的方式为其继承、复兴创造条件。不过,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活动中,有些的确能够助其一臂之力,但有些,却似乎是走入了一个误区。

 

在学校里,举办成人礼、开笔礼成为人们重视传统文化的一个表现方式。2015年9月份,武汉市某小学为新生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开笔礼”,依次进行正衣冠、朱砂启智等多项仪式。当时,主持仪式的老师解释,正衣冠是忆先祖优秀品德的最好载体,也是让孩子们知书明理的第一步骤。

 

异曲同工,陕师大在2007年起正式推行用毛笔书写本科录取通知书,并开始邀请该校书画研究会的离退休老教授和书画家题写通知书,增强其书法艺术性。这也被认为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不过,也有不少活动是打着复兴传统文化的旗号谋取利益。比如带有商业性质的“汉服秀”、“女德学堂”等,这些举动对弘扬传统文化是否有效,很是值得商榷。学者肖鹰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便直言不讳地表示,汉服毕竟只是服饰,而且已经过时,“如果真的传承下去,或许只能是中华文化向前发展的累赘”。

 

学者:传统文化需保护,更需创新与走出去

2015年,一场庄重的成人礼在西安大唐芙蓉园内击鼓开始。李思默 摄

 

传承与创新:对内应促生自己的优秀文化成果

 

“汉服秀”受到追捧、“国学热”出现,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传统文化兴盛的一种体现。近日,黄会林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由于一些原因的影响,我们之前没有捡起我们具有5000年历史的传统文化,现在是时候了。

 

“中国有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现了我们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一种理念。”黄会林对记者说,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过去在特定时期,对传统文化有过忽视乃至贬低,但还是流传至今,这已经充分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

 

如黄会林所称,传统文化需要保护,更需要创新与发扬。现代社会,只要运用得当,中国传统文化必然能够凸显价值。在这方面,故宫“朝珠耳机”等文创产品的红火便很能说明问题。据《京华时报》报道,仅今年上半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就已突破7亿元。

 

“文化影响力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是要生成具有世界先进性的文化成果。”黄会林进一步指出,优秀文化必然形成强势的渗透和影响能力,因而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内我们需要不断地促生优秀文化作品。因此,注意力就应该集中在促生自己优秀文化成果上,即能够代表中国、并被世界广泛承认的学术成果和文化品牌。这需要我们克服浮躁和虚荣,踏实工作。”黄会林称。

 

学者:传统文化需保护,更需创新与走出去

两岸联办海峡汉服文化节 上演精彩汉服秀 刘可耕 摄

 

未来走出去:出现可喜苗头 仍在艰难推进之中

 

传承、创新,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环节。但黄会林表示,当下如何促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同样值得关注。“中国文化已经传承了5000年,虽然有过跌宕起伏,但从出现断裂。一切竞争、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文化。即便经济、科技上去了,如果文化发展跟不上,那么也会难以为继”。

 

黄会林透露,她在学术交流中发现,目前国外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还存有落差、误解,“国际上对我们突飞猛进的经济、科技都非常瞩目,唯独对我们的文化知之甚少。我这里所说的文化,既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当代文化”。

 

“据我了解,大致是2011年之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提法才渐渐多起来,但自觉性还是远远不够。”黄会林说:“外国人的确有些人喜欢穿汉服,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但总的来说,说不上‘特别喜欢’。”黄会林表示,值得高兴的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已经出现了不少可喜的苗头,但总的来说,“还在艰难的推进之中,还需要继续努力”。(作者 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