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使者 桃李天下——一位港籍教师的精神守望

她在香港执教20年,学生来自五大洲80多个国家。她言传身教,改变了同学们对中国文化的抗拒与排斥,最后使其近乎于痴迷……她就是李萍——今年退休的香港联合世界学院中文老师。

 

近日,学生们历时一年为其精心制作的纪录片《桃李春风》在港首映。该片以白描手法将李萍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呈现出来,旨在继续启迪年轻人的心灵。

 

跨文化传播的垦荒者

 

联合世界学院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所面向全球提供国际文凭大学预科学历的教育机构,第一所于1962年在英国建立。香港联合世界学院是全球第8所,每年招收的新生中约四成是香港学生,其余都是海外学生,他们来自五大洲80多个国家。

 

李老师1995年应聘到香港联合世界学院时,学院刚落成不久,所在地新界马鞍山西沙路附近还是一片荒芜。李萍没有想到,正是这片不起眼的土地为自己打开了新天地。

 

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中从事面对面的跨文化传播,英文成为必备技能,而中文系毕业的李萍那时英文基础几乎为零。第一天上课,望着台下肤色各异的学生,她坦白地说,“MyEnglishisveryverypoor(我的英文非常差)”。然而,同学和老师们安慰道:“我们并不需要英文老师,而需要一位非常棒的中文老师。”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李萍的带领下,香港联合世界学院连续20年在IBDP(国际文凭)中文科目的考试中名列前茅。

 

目前,李萍老师已被聘请到联合世界学院的第15所分校,也是内地第一所分校——中国江苏常熟分校担任中文系主任,成为联合世界学院在内地的垦荒者。

 

令人敬重的“犀利仁师”

 

李萍对学生要求严格,因而也有“犀利仁师”的称号。不少学生都曾享受过这样的“待遇”:作业上遍布老师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然而,这位严师在生活中却是一位慈爱的母亲。“李老师给我的感觉就像冬天的烤地瓜,非常温暖。”“我有任何困难都会想到李老师。”“她真的像妈妈,我愿意这样称呼她。”……纪录片里,学生们眼含热泪回忆着与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

 

非洲青年保罗是李老师的学生,他管李老师叫“myChinesemom(我的中国妈妈)”。他回到非洲结婚生子后,居然将自己的姓给改了,加上了“Li”,跟着李姓,这令李老师和同学们大为惊讶,同时也很感动。

 

李萍说,“课上我是学生的老师,课下就是他们的父母。”

 

“文化传承不仅必要,而且是责任”

 

“李老师的课让我对中文和中华文化充满了兴趣。”“李老师为我开启了中国文学的大门,我现在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

 

纪录片里,不只一位学生坦言,起初对中文毫无好感,甚至不喜欢自己是中国人,而如今则对中文充满热忱,对中国人的身份也颇为自豪。李萍则是让这些年轻人产生根本性转变的人。

 

课上课下,李萍常常润物细无声地向学生介绍中华文化,培养他们的兴趣。为此,她开发了许多有中国特色的课外活动,比如舞龙、舞狮、烹饪、武术、演讲等,每项活动都成为宣扬中华文化的窗口。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吸引众多香港学生,许许多多海外学生也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

 

“我想孩子们心中对中文是有爱的,只是这种爱被压抑了,它在沉睡,没有醒。”李萍说,“我要让孩子们懂得,学好中文,不只是一种必要,而且是他们的责任。”

 

同样在该校执教的数学老师斯特拉·麦克拉肯说,环顾全球,人们正在失去自己的身份认同,忘记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而这正凸显李萍老师难能可贵之处,“因为她不仅是在教一门课,而是教学生们认识自己的根,教他们热爱祖国的文化与历史,教他们为自己的身份而自豪。”麦克拉肯说。

 

“读书和教育重要的不是把学生的头脑塞满,而是点亮心灯。只要心灯不灭,那么香港就有希望,中国就有希望。”李萍说。(记者姜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