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考船“大洋一号”的南海百小时

图片默认标题

 

20日上午11时的南海,雨过天晴。中国科考船“大洋一号”沐浴在久违的阳光下。

 

16日凌晨2时许,“大洋一号”驶出台湾海峡,进入南海,大海的颜色一夜间从墨玉般的绿,变成了深邃的蓝。“这主要是因为深度变化,台湾海峡海深在100米以下,而进入南海以后,海深超过3000米并不少见,最浅处也有700-800米。”“大洋一号”三副李仲勤告诉随船采访的记者。

 

南海之广袤超乎想象。与期待的岛礁星罗棋布不同,“大洋一号”航线所经海域一片靛蓝延伸天际。虽然从海图上看,船舶途经多处岛礁,但即便是航行至西沙群岛与中沙群岛之间,“实际上船离永兴岛也有80多海里”,李仲勤说。

 

“大洋一号”的航线纵贯南海,一路上,记者只见到非常零星的船只。李仲勤解释,“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航线设计不同,商船都走经济航线,为省油会沿着大陆海岸线航行”。

 

船只稀少也与近日海况恶劣有关。自进入南海以来,“大洋一号”颠簸愈加明显。18日是海况最为恶劣的一天,东北风达到7-8级,浪涌达到5米以上的巨浪级别。

 

在乘风破浪的“大洋一号”上,记者能够明显感受到船随涌浪左右摇摆颠簸——住舱的木质箱柜里传来瓶罐滑动翻倒的声音;实验室里,人坐在椅凳上也会无法控制地在地板上滑动;走路必须随时调整身体倾斜角度,即便如此仍无法自如行走。

 

连在陆地上简单到不假思索的“睡觉”在船上也成了难事。“必须‘大’字型四肢紧贴床上,增大受力面积,才能增加摩擦力,不从床上滚下来”,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科考队员岳羲和说。虽然是第一次上船,成功克服晕船的她已经开始向队友“传授”经验。

 

“大浪主要是受南下冷空气影响”,随船气象员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曹永正介绍,一般而言,夏季7-10月间,南海受到台风影响较多;冬季11月-次年2月,冷空气从中国最北部的渤海、黄海一路南下,至南海停留3天左右,随着高压系统东移,冷空气逐渐减弱消失。

 

由于海水具有保温作用,气温并未受冷空气影响。随着“大洋一号”不断向南航行,气温已经从出发时青岛港的零下2摄氏度,上升到将近30摄氏度。走在甲板上,已能明显感受到温暖而潮湿的热带气息扑面而来。

 

船头偶尔有两三只被大家称为“军舰鸟”的海鸟在风浪中翱翔。人们都说大海上航行是孤独的,其实目之所及,海风掀起的点点白浪相互追逐,也像千帆竞技,百舸争流。

 

对于第一次上大洋的调查队员而言,亲历中国最南海疆,见证每天的大海就是最新鲜、最兴奋的事情。

 

“以前开玩笑说‘吃饭、睡觉、打豆豆’,现在每天是吃饭、睡觉、看大海”,由于“大洋一号”仍在走航之中,科考作业尚未开始,虽然涌浪巨大,“看海”成为科考队员张金玉每天的“必修课”。

 

船舷外的大海如薄荷般清凉,如宝石般深邃。涌浪拍打船体激起层层浪花,形成一种深浅有致的靛蓝与宝蓝混合色,白色水雾在阳光下映射出一段美丽的彩虹。虽然甲板上飘着小雨,远处阳光从云朵间洒下,金色光影如梦如幻。

 

目前“大洋一号”正沿着北纬8°,东经111°向西南印度洋方向航行。“向南穿过北纬4度基本就出了南海”,二副杨乐19日对记者说。按照目前12节的航速,船大约将在20日傍晚驶出南海,进入“海平如镜”的赤道地区,最终驶向西南印度洋的科考目的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