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创意经济:把好主意变成好生意

香港创意经济:把好主意变成好生意

图①:香港一景。 图②:元创方外景。 图③:荔园的标志性大象“天奴”形象重现。
 

如何把好点子变成好生意?香港人从来都不缺乏经验。从“荔园”游乐场到元创方,再到“黑暗中对话”体验馆,一个个“别样”的香港地标正悄然萌芽,不仅登上本地及海外游客的必玩清单,更为香港经济带来重重惊喜。

 

老荔园新玩法

 

海边空地成创意乐园

 

9月3日晚11点,往日平静的中环海滨依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远处,一对情侣正在一头巨大的机械象前摆出各种姿势自拍;身边,几个学生手拉手围着哈哈镜笑得前仰后合;回过头,还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跟着经典粤剧的招式缓缓起舞。虽然,在游戏代币的叮咚声和孩子们奶声奶气的大合唱中,借此地“复活”70天的“荔园2015”缓缓落下帷幕,但是园内的人潮却久久不肯散去。

 

号召力堪比香港两大主题公园的“荔园”,原称荔枝园游乐场,曾是红极一时的香港玩乐胜地。从1949年开业到1997年结业,园内的粤剧舞台、恐龙屋、缅甸大象“天奴”和宋城蜡像馆等,已成为香港人心中无可替代的回忆。

 

承载着数百万香港人情怀的荔园,在时隔多年后“历史重现”,给了香港一个怀旧的理由。6月26日,人们千呼万唤的荔园在中环海滨活动空间开幕,行政长官梁振英等到场祝贺。回顾开幕日盛况,荔园有限公司主席、昔日荔园主人之子邱达根感慨良多,他说,“荔园2015”以“原汁原味、香港本地、创意科技”为设计概念,包括15个趣味景点、6款机动游戏和22个游戏摊位;打开与荔园同时问世的手机应用软件,便可参与覆盖全场的卡通寻宝游戏。既保留有往日的经典游戏,更在香港老味道中加入创新元素,无论是怀旧的大人还是小孩,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最简单的快乐。闭幕日当天创下单日入场6万人次的纪录;开园70天更累计约120万人次入场参观和玩乐。

 

原本海旁的一块空地,经创意包装为昔日乐园。邱达根说,新荔园以短期租约的形式在填海后的中环新海滨“重现”,由他自负盈亏。虽然今年因入场费减免、天气恶劣造成额外开支等原因,新荔园的经济收益不如预期,但他依然对未来信心满满,将与团队一起总结经验,研发新元素,来年再举办短期项目。

 

历史建筑活化

 

元创方成创意新地标

 

沿中环至半山扶梯一路向上,穿过热闹的兰桂坊和苏豪区,眼前的纯白色建筑便是时下香港人最津津乐道的“元创方”。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由三级历史建筑“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活化改造而成的元创方仅有约130个商铺单位,两幢7层高半开放式楼体由空中走廊相连,聚集着本地及海内外最潮、最时尚的年轻设计师们,从服装到珠宝首饰,从手工艺品到轻饮食,每一家店铺都跃动着创意神经,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慕名前来的游客和消费者。

 

元创方总干事曾昭学认为自己是社会企业家,他说,元创方通过商铺租金和租借场地得到的收益,最终将全部回馈给创意产业。元创方至今已全额或部分资助约20名年轻设计师远赴巴黎、日本及韩国知名设计学府深造并举办展览,帮助他们拓宽设计之路,打开市场。

 

“我们支援创意产业的发展,所得到的回报是无法用钱衡量的。”曾昭学展示着得奖设计师的作品,言语间透露着自豪。“每个品牌都有不同的目标,分别针对中国内地市场、东南亚市场和欧美市场等,元创方这个平台便是它们打入不同市场的助推力。”

 

元创方正式开业一年多来,已吸引到访人次超过470万,远远大于预期。许多本地市民会重复光顾,还有一些游客“误打误撞”发现元创方后赞不绝口。

 

作为一家非营利的社会企业,元创方为驻店商铺提供低于市价的基准租金,并再额外通过评审委员会资助部分经济实力较弱、年资较新的本地设计师工作室,最高可将租金打对折,一间40平方米的商铺,每月净租金大约在12000元至25000元港币不等,仅为市价的1/3。

 

由于媒体的宣传和近期活动累积的口碑,元创方已成为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地标。

 

“黑暗中对话”

 

售卖“失明”体验

 

相比以短期租约形式开设的“新荔园”和刚开业不久的元创方,创意与乐趣兼顾的“黑暗中对话”已在香港扎根6年,其中位于西九龙美孚、占地700平方米的“黑暗”体验馆更是为近40万参观者带来了心灵冲击和感官探索。

 

“黑暗”到底怎么卖?你要买多少“黑暗”,又想从中得到些什么?

 

2010年初,当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这桩古怪生意时,张瑞霖毅然带着这间充满创意的社会企业落户香港,创办了“黑暗中对话”。

 

他所出售的“黑暗”,是在全黑环境中的“失明”体验。由视障人士带领参加健视人士,仅凭声音、触觉和气味,在黑暗中徒步穿过沙滩、森林、闹市等场景。而香港体验馆内独创的“摸黑渡船”项目,更是让平日里大步流星的人们完全失了方向,紧紧抓着“盲公竹”的同时在心里暗捏着一把汗。

 

全黑的世界反而让拥有健全视力的人成了急需向导的“盲人”,张瑞霖希望这份“黑暗”体验能让人们突破感官应用,体会到视障人士并不是缺少什么,而是具备不一样的能力。

 

除了体验馆,还有“暗中夜宴”、“暗中作乐”音乐会、无声饮茶和“哈姆雷特”黑暗剧场等项目供市民、教育机构和不同企业参与。知名旅游网站曾将体验馆推荐为三大游客必到景点,每年约有6万人参观,其中一半来自本地及海外教育团体,10%为游客。

 

“在体验过后,你会懂得尊重和包容不同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张瑞霖说,“黑暗中对话”既是创意,也是公益事业,社会资本的力量推动着企业的竞争力,而3年即回本的企业营运模式也让他意识到创意经济的价值和可行性。据企业内部统计,2014财年度“黑暗中对话”总营运收入为2100万港元。

 

89亿+50亿财政资助

 

创意产业面临两大困境

 

作为香港的经济动力之一,文化及创意产业具有高增长潜力,可提升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截至2014年底,香港共有3.7万余家与文化及创意产业相关的企业,从业人员超过20万,每年增值额近980亿港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约5%。

 

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有赖于香港政府“大手笔”的支援。2009年6月,“创意香港”办公室应运而生,它隶属商务及经济发展局,专责推动香港创意产业发展。“创意香港”的工作涵盖7个范畴,包括:栽培创意人才;促进创意企业成立及发展;制造对创新和创意的需求,扩大本地市场规模;在内地及海外推广本地创意产业;营造社会创意氛围;凝聚创意产业社群,促进交流;推广香港的亚洲创意之都形象等。在“创意香港”的监管下,“创意智优计划”“电影发展基金”和“设计创业培育计划”等先后付诸运作,为业界提供了一条龙式的服务和政策支援。

 

根据2015年施政报告的数字显示,特区政府的“创新及科技基金”已为4200余个项目提供了约89亿港元的资助,并将追加注资50亿港元,增设“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和“企业支援计划”,加强对大学和私营机构研发项目的支持。

 

政府越来越多的“创意”投入,无疑留住了大批人才。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副院长傅红波表示,在政府的资助下,几所开授文化创意学科的高校可给予年轻人完备的培养机制,并引导他们将“好点子”转化为可进入市场的“好商品”,因此城大创媒学院的毕业生大部分都选择在行业内继续打拼。

 

但仅仅有财政和政策支援并不足够,香港创意产业依然面临着市场狭窄和经济产业结构两大问题。傅红波说,香港在多元文化、科技资源、产权法例等方面的优势,是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主要保障;不过,由于香港市场过于狭窄,商品化的空间和能力有限,因此“孵化”后的品牌成长则多数依赖于内地更为成熟、多变的营商环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

 

最新全球创新指数将香港评为十大最创新的经济体之一,但傅红波直言,香港目前的行业重心依然是金融主导,而非创意产业,由于香港经济支柱产业的偏向严重,要扭转创意产业的社会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虽然政府已经发力,但过去3年里“创新及科技局”在成立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障碍,也间接反映了创意产业在未来几十年内可能面临的产业结构困境。

 

从好点子到好生意,从创意产业到创意经济,可待挖掘的“宝藏”不计其数。把形形色色的“花式”创意变为城市的无形资产、进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不竭动力,香港创意经济的未来值得期待。(记者陈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