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一年步履稳 媒体称建立全球股市互通典范

沪港通一年步履稳 媒体称建立全球股市互通典范

17日,国旗、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香港交易所标识旗飘扬在香港中环交易广场。 伍永健摄(新华社发)
 

诞生一年步履稳 风险可控后劲足

 

沪港通:建立全球股市互通典范

 

11月17日,沪港通满一周岁。1年前,人们对这个联通上海与香港股市的新生事物心怀疑虑,因为两市不仅运行规则不同,连使用的货币都不一样,要在二者之间搭桥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这一年,沪港通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

 

安全平稳就是最大成就

 

观察者们喜欢把视线放在沪港通的成交量上。截至11月16日,沪港通累计交易金额2.1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沪股通交易金额1.54万亿元,累计使用总额度1207.06亿元,占总额度的40.24%;港股通交易金额5898.60亿元,累计使用总额度921.48亿元,占总额度的36.86%。

 

由此似乎可以得出结论:沪港通的总额度使用不足50%,说明“热度”有点不够。这个论点不能说错,但至少没抓住重点。

 

重点在于,在国际金融的多事之秋和内地股市巨幅震荡的日子里,沪港通实现了全年平稳有序的运行。正如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所说,“中国股市从未经历过如此动荡,沪港通安全平稳地运行一年,这是最大的成就。”

 

一年间,沪股通569只标的股票和港股通295只标的股票全部发生交易;上交所与港交所、中国结算之间的数据交换都在约定时间内完成。

 

实际上,从交易额也可看出,沪港通的“热度”其实是稳中有升。拿今年10月和沪港通开通当月相比,沪股通的日均交易额成长了24%,而港股通的日均交易额成长了240%。可见,在境外投资者对内地资本市场始终保持热情的同时,境内投资者也在逐步适应沪港通这一新机制,越来越多地涉足海外市场。

 

香港《星岛日报》17日发表评论说,沪港通越是冷静理性,越是代表一个好的开局,它为进一步双向开放创造了更大的可能。

 

制度设计巧妙规避风险

 

设计沪港通最大的难题之一,是中国尚未开放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如何防止外汇“大搬家”,大进大出?一年间,沪港通证实了自身的行之有效和安全可靠,总计完成资金过境划拨1204亿元,没有一笔差错。

 

成绩得益于制度设计。每天有大量的人在沪港通交易,但是每天过境的清算结算就一笔,采取的是双向轧差结算的方式。港交所董事总经理毛志荣介绍,以这样的方式,沪港通每交易10元,轧差后过境资金仅有2元。这就让本来海量的外汇进出,缩到了尽可能小的规模。李小加对此则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千军万马做交易,单枪匹马在清算”。

 

这一制度设计,是沪港通实现平稳运行并成为可复制典范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文华看来,沪港通这一年,已大大超出了预期,在不改变现有规则的前提下,以最小的制度成本,获得了最大的制度效率,创造了风险可控,可扩容的新模式。

 

激发全球交易所互联热潮

 

观察沪港通,还应该有更深远的角度。沪港通以人民币计价、交易和结算,既方便了内地投资者直接使用人民币投资香港市场,也增加了境外人民币的投资渠道,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增添了助力。

 

香港永丰金融研究部主管涂国彬17日表示,南下北上的额度或股价大盘走势,都无法反映沪港通的真正意义,中央推出沪港通,原意是把它视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最终令中国金融市场与全球金融市场接轨,使人民币变成可以自由流通和兑换的国际货币。

 

除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沪港通也带动了A股的国际化,并激发了全球交易所之间互联互通的热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日前表示,“沪港通”是交易所行业互联互通的“新趋势”。

 

沪港通已经建好了模板,接踵而来的,除了明年初可望上马的深港通,还可能会有“沪伦(伦敦)通”,“沪德(德国)通”。上交所理事长桂敏杰介绍,上交所正积极落实中英两国元首会谈成果,研究推出“沪伦通”。而上交所、德交所和中金所合资成立的中欧交易所也即将开业,为内地资本市场国际化探索新的方式和路径。

 

沪港通圆满完成了第一年的任务,接下来面临的是如何完善的问题。目前,投资者已就沪港通提出了十余条改进意见,包括增加投资标的、扩大交易天数、放宽或取消额度限制、降低投资门槛等。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介绍,下一步准备扩大投资标的股范围,加大跨境执法力度,并加快基金互认步伐。他说,“日益全球化的世界,关门练拳不行,必须打开国门调结构,着眼全球,坚定不移扩大开放。”(记者 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