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企整并背后的隐忧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5-10-23 10:33:03 | 来源: 新华网 |
《香港商报》发表题为《台企整并背后的隐忧》文章称,台企的整并背后折射出台湾经济在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布局、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到人才储备、成本压力等方面种种弊病,都是台湾上下无法逃避的现实。全文摘编如下:
通常来说,企业之间的整合、并购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各取所需、优势互补,达成强强联合提高竞争力;另外一种则是弱肉强食、无奈“投诚”,最后成为几足鼎立的竞争局面。对经济体的产业格局来说,在关键时期抓住整并潮的机遇,不但能抵挡产业洗牌的冲击,更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体量优势。当下的台湾就正面临这样的关键窗口,已经掀起一波整并大潮。电子业部分,IC设计大企联发科收购立錡、半导体封装大厂日月光入股同业硅品、连接器厂宏致收购维翰实业、微波高频元件设计制造厂升达科技并购利汇科技;台湾金融业同样不甘落后,台湾人寿正式下嫁中信金控、元大金控则并购大众银行,另外,开发金也启动并购安泰银操作。
台电子业优势渐失
平心而论,台企间的种种整并确实可以增加互补性,也可提高竞争门槛与布局新市场的重要策略。如果这一波整并能成功进而扩大市场,将有希望拉动台湾的经济增长。不过,与主动联盟扩大市场占有率来增强竞争力不同的是,上述的大多案例的整并是被动甚至被逼的。联发科面临大陆展讯、小米来势汹汹的冲击,生存空间恐遭压缩,在3G市场上,联发科被小米完败,芯片出货下修、净利腰斩就是最好的说明。而日月光入股硅品,更多的是来自岛外同业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大陆企业崛起迅速,豪威、Marvell和超微都成为陆企囊中物,半导体产业的竞争足以让岛内企业心惊肉颤,即便是龙头台积电近来也面临营收和净利下滑的严峻挑战。
从台企被动式的整并可以看出,昔日四小龙之首的台湾,产业优势日益消弭,个别领域甚至被赶超,或许这才是最为关键。以台湾唯一还能拿出手的电子业为例,最近10年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一方面,韩国、大陆等直接竞争对手,通过政府扶持,将以往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做大做强,这些闪电突起的企业正在侵蚀台湾的优势;另一方面,台湾以往有着完整产业链优势,但企业创新、研发步履蹒跚,加上人才出走和法规限制,市场开拓难有建树,正面临各个被击破的严峻挑战。
台企壮大缺乏内外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台湾缺乏良好的营商环境,台企面临活水进不来,企业出不去的尴尬境地。以金融业为例,当局拥有控制权的银行,占台湾银行业资产的一半。一方面,银行业的整并缺乏当局的积极推动,即便可以整并,但公股又面临无预算参与增资导致整并搁置。另一方面,金融业的法规甚严,陆资、外资参股的审查或许可以理解,就连岛内银行间的相互参股每次都能引发争议,导致金融机构永远停留在岛内“耕耘”,即便西进大陆也面临盈亏问题,与大陆工行、建行以及世界上的金融大鳄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事实上,台企的整并背后折射出台湾经济在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布局、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到人才储备、成本压力等方面种种弊病,都是台湾上下无法逃避的现实。科技业的整并或许能在短期内抵御外部竞争,但如果无法自我壮大,增强核心竞争力,面对外界庞然大企,岛内企业再整并恐也难以抗衡。另外,台湾过度重视贸易而忽略其他面向,导致台湾经济押宝在电子科技产业,而一旦外部市场收缩,往往不是冲击个别企业,而是过半的台湾江山。
同时,台湾无法抓住区域合作的大流,令贸易更为脆弱,产业优势难以凸显。如果这种局面无法改变,台湾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会越来越小,台企的竞争力也会越来越遭到冲击,而这种趋势,恐非整并能扭转的。
新闻推荐
- 埃及中国问题专家:春节是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2025-01-20
- 亚冬会火种采集“以冰燃火”难点是啥、怎样实现的?2025-01-20
- 台湾各界:期盼已久,热烈欢迎2025-01-20
- 厦金“小三通”航线每日往返班次增加至24个班次2025-01-20
- 世界各地蛇年生肖邮票“上新” 你最pick哪一款?2025-01-20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