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一步之遥》:姜文搞蒙了谁?

辞旧迎新的好日子,大伙被《一步之遥》搞蒙了圈。半个多月的时间里,老百姓同仇敌忾地,让姜文挨了不少骂。

 

说没看懂《一步之遥》的,应该有这么几种人。

 

一种是真不懂的。比如我们中间没上过电影学院的大多数,不明白两个来小时的片子里,为什么教科书似地一会向《教父》致敬,一会向《芝加哥》致敬,一会向《月球旅行记》致敬,一会又向默片时代致敬。

 

一种是真想懂的。平日里被姜文搞怕了,一听他的电影先犯怵,觉得每个镜头、每句台词必有深意,这儿是隐喻,那儿是象征,结果一整部电影看下来,心里是七荤八素,彻底晕菜。

 

 

再有一种,就是懂与不懂,都先看别人脸色的。微信微博时代的文化逻辑,在于群威群胆、党同伐异,老百姓习惯跟着声音大的人走,这一点《让子弹飞》里的张麻子比谁都明白,姜文不会不知道。

 

但姜文不是冯小刚,压根就不是看人下菜碟的人。他的精英意识根深蒂固,他对人性持悲观的态度,所以千万别指望着他为普罗的好恶着想,所以自始至终,他的每一部电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然后让你心里犯膈应。

 

姜文野心太大,自己玩得过瘾。悖论在于,走进影院的老百姓,早习惯了被伺候得舒舒服服。

 

不愿迎合,从来不是一个好导演的错。《一步之遥》的缺点,在于姜文唠唠叨叨,在有限的容量里想表达太多的东西。

 

不过唠唠叨叨,也很难说是姜文的错。他只是希望在一部真正像电影的电影里,让现实的武七、王天王、项飞田们对号入座。

 

我们都说看不懂《一步之遥》,但想想身边,有多少人和事我们真就懂了?这是个问题。

 

马走日叨逼叨地说着“to be or not to be”,其实我们早习惯的,就是要么“to be”,要么“not to be”。这也是个问题。

 

故事有很多种讲法。抡着大腿的王天王是一种讲法,让你痛快舒坦。抽过大烟的马走日是另一种讲法,让你五迷三道。姜文把《一步之遥》变着花样、绕着弯子地讲,其实也只是想追问,什么是故事,什么是真相。

 

什么是故事?什么是真相?姜文说不清,也不想糊弄你。

 

所以姜文的电影里,难有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人。他们嘴上一套、心里一套,他们时刻小心调谐着自己的底线,他们制造着华丽的仪式、宏大的叙事,他们也暗藏着卑劣的算度、委琐的心机——时光流转,人性依旧,每个人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人生——他们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他们,历史最难懂,真相永存疑。

 

所以姜文的世界里,荒诞与现实、谎言与真相、卑微与崇高、垃圾与经典,都只有一步之遥——这都是说不上真相的真相。

 

姜文“自嗨”了一把,惹急了众生百姓。但无论你懂与不懂,姜文都比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们更爱电影。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