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是天上落“怪兽”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5-01-26 17:08:10 | 来源: 光明日报 |
“雾霾”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也是危害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霾”的历史年龄并不年轻,也并非当今社会的专有之物。“霾”作为灾害性记载,可追溯到汉朝,如《后汉书·郎顗传》:“时气错逆,霾雾蔽日。”《元史》还记载,1329年阴历三月,由于冬天无雪,春又乏雨,导致北京“雨土,霾”。
关于“霾”的解释,最早出自成书于战国前后、为我国辞书之祖的《尔雅·释天》,曰:“风而雨土为霾。”《说文解字》曰:“霾,风雨土也。从雨貍声。”可见霾的基本性质亘古未变,皆与雨土有关。从“霾”的字形构成来看,欲解“霾”,必先解“雨”。
古人造字有着高超的本领。甲骨文的“雨”(图1)用最简洁的笔画形象地描绘了雨的形态:顶部有一横,表示云天,一横的下面是点点滴滴的雨点,简直可闻雨水落下的声响,有大有小。而金文的“雨”字(图2)与甲骨文“雨”字有异,“冂”也变得不像“云天”了。其原因是春秋晚期,特别是战国时期,列国分治,诸侯立政,文字异形突起,雨字的写法也发生了演变。这也印证了当时“篆书变体,极为繁琐”的现象。但是,无论如何演变,代表“天”的那一横,始终没有刺破,惟从秦始皇以小篆作为统一六国的标准字体后,小篆“雨”字(图3)中间的一笔才穿过“云天”,形成今人所见的“雨”字。
《说文解字》中,凡以“雨”为部首的字,大部分是由从天而降且又可见的部件构成,如雷、雪、雹、露等,霾也同样。从甲骨文字形来看,“霾”就是风雨交加、飞沙走石的天气现象,如同天上掉下了似豕(猪)非豕似犬非犬的大怪兽一样可怕(图4)。
小篆的“霾”(图5)字则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大怪兽”演变成了“貍”。《五经文字》载:“貍,经典或借用为埋字”。“貍”,读mái(音似埋),为形声字。“貍”(mái)可能是个中古音,古时“貍”与“埋”相通,霾、貍、埋、薶皆同音。“貍”,俗字为“狸”。我国浙南山区就一直生活着一种体形如猫而圆头大尾猫狸,又作“猫貍”。猫狸生性灵敏,有便后将粪便用爪拨土掩埋的习性,这可能是“貍”与“埋”同音的原由。古人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大怪兽”演变成“貍”,可能是因为猫狸善窃鸡鸭且放臭气自卫,其行为阴险,所居之处阴暗,古人视其为不祥,恰与霾带给人们的心理焦灼相类;也有可能是因为每当霾起之时暴风雨的声音犹如猫的惨叫。古人常从动物的肢体语言中感悟自己的生活。杜甫《北征》中“鸱鸮鸣黄桑,野鼠拱乱穴”的野鼠,为见人则交其前足而立、状如人之拱手的拱鼠。据说,古人的作揖就是从拱鼠的恭敬之仪而来,成了礼制象征,故称“礼鼠”;而“霾”字的成形也可能与此相类。
《诗经·邶风》有“终风且霾”句。这是一首描写婚姻不幸的女子因不得丈夫宠爱而寂寞寡欢的诗,诗人以风卷扬尘、天色晦暗比兴丈夫移情别恋后自己的阴霾心情,忧从中来。联想到今天,雾霾天气的屡次来袭,确也使人们心中蒙上了一层看不见的霾。霾自古有之,一直困扰着人类。不过,自然界的霾,可借风力以及节能减排等措施加以缓和直至摒除,但人心头之霾则为心灵之痛,绝非一阵风就可吹除,需排除杂念,静心治理心态,方可迎来玉宇澄清万里埃的晴空碧日。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