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重视文物来源合法性 向“灰色文物”说不
编辑: 刘燕枫 | 时间: 2015-01-22 18:00:55 | 来源: 新华社 |
德国各博物馆最近开始自查,以确保藏品身世清白。原因在于,德国正推动一项立法修正案,规定只能购买、展出此类文物。
博物馆本是展示人类文明的橱窗,却成为盗墓、走私等犯罪行为的潜在客户。是时候向来路不明的文物说不了。
【博物馆自查】
去年夏天,巴登州博物馆将两件有争议文物交还希腊,足以显示德国文物自查力度。
在德国考古界,巴登州博物馆以大胆收购藏品著称,在“水深”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上颇多斩获。该馆长期藏有两尊希腊基克拉迪文化抽象雕塑,是众多藏家垂涎的史前青铜器时代文物。然而,由于这两尊雕塑是非法盗墓出品,巴登州博物馆和希腊方面就其归属长期扯皮。
德国《明镜》周刊认为,巴登州博物馆如今归还希腊文物,是新一代艺术品管理人员成长接班的结果,也显示德国考古界开始更加重视文物获取手段的合法性。
早在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通过一项反对文化产品非法交易的公约,但直到2007年德国才成为缔约国。尽管德国已签署该公约,对交还文物却仍有诸多限制和要求,以至于公约在德国生效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件有争议文物依法“完璧归赵”。
这种局面必须改变。“博物馆馆长对藏品的热爱和贪婪往往导致他们成为非法交易的帮凶,”巴登州博物馆馆长埃卡特·科恩说,“在考古界,从某个匿名瑞士藏家手中得来的文物绝对不算清白。”
联邦政府目前正加紧推动立法修正案,如果顺利将在2016年年初通过执行。根据这个新法案,德国境内能够买卖的所有文物必须验明正身,证实确属来源国允许交易的文物。此外,关于返还有争议文物的限制也大为放宽。不过,根据新法,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非法文物,购买者不算犯罪。
新法尽管尚未正式通过,已经在德国考古界引起不小震动。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席赫尔曼·帕青格已经指示基金会名下监管的各家博物馆展开自查,尤其严查1970年之后获得的藏品。“如果证实是出处非法的文物,我们愿意退还,”他说。
【“灰色文物”大行其道】
允许身世暧昧的文物在市场上交易,似乎是收藏界默认的一种“潜规则”。
一件身世清白的文物不仅其历届所有者清晰可查,出自何处、如何出土也必须合乎法律。反之,“黑色”文物来源晦暗不明,通常出自盗墓,或从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偷窃而来。不过,在市场上流通最多的是不黑不白的“灰色”文物。
“交易商们认为,灰色不是黑色,因而等同于白色,”德国考古学家卢卡·朱利亚尼说,“但我们认为,灰色就是黑色,因为这显然不是‘白色’文物。”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大英博物馆藏品丰富的近东展区逐渐停止从艺术商品市场上购买藏品,因为该渠道获得的文物大多来历不清。
不少古董商向买家打包票,称所售文物身世清白,自己对其来源知根知底,只是一时无法出具所有书面文件予以证明。“父母传给你的每件家具,你都拿得出当年的购买收据吗?”国际古董商联合会主席文森特·格林说。他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开了一家古董店,自己也是个私人藏家。
格林坦诚,所有藏品中,他只清楚知道一件文物的出处,但他“大概”知道其他藏品的历届所有者。
【奇平多尔法则】
收藏界知晓的“奇平多尔法则”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即便是世界知名的大博物馆,也难免成为文物非法交易的销赃处。
英国考古学家克里斯多弗·奇平多尔和戴维·吉尔2000年开始一项史无前例的调查工作,系统地查证七处国际文物收藏处藏品来源的可靠性。这些馆藏官方都有藏品目录,上面清晰地记录着每一件藏品的出处。
然而,奇平多尔和吉尔却发现,他们调查的1396件藏品中,竟有高达75%的文物缺乏可证明出处的书面文件。他们还发现,有500多件文物缺乏任何“历史”,直到在博物馆展出才首次面世。这意味着,这些展品极有可能是非法盗墓的赃物。
奇平多尔和吉尔还比对了同一展品在不同展出时标注的出处,同样有惊人发现。通常情况下,那些首次展出时标注“来源不详”的文物再次出现时,却有清晰的出处标注。这说明,这些文物极可能被伪造身世。
两人的研究成果正式公开后,被考古学界誉为“奇平多尔法则”。“无论你对局势的评估有多差,现实总会更坏,”一个专家说。
全球究竟有多少文物被非法交易?这笔不法勾当的规模有多大?对于这些问题,即使业内专家也难以解答。美国联邦调查局估计,每年非法交易的文物价值超过20亿美元,但也有专家认为远不止于此。
为摸清情况,国际博物馆协会去年11月组织部分专家在巴黎开会。然而,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与会者向《明镜》周刊透露,即使这些专家也缺乏可靠信息,“这就是一个黑洞”。
目前,受战乱所苦的叙利亚和伊拉克北部是文物盗掘和走私最猖獗的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估计,这两个国家的文物走私产业链价值在70亿美元至150亿美元之间。
最近几个月来,黎巴嫩和土耳其官方在边界多次截获来自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文物。土耳其当局称,截获的走私文物装满了好几个货仓。然而,大部分走私文物却不翼而飞。古董商称,市场上并没有出现大批“中东裔”文物。
专家认为,大部分走私文物目前正躲在暗处避风头。过个10年到15年,它们会逐渐回流市场,而且大都会附带证明身份的伪造文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大手笔的藏家大肆买进了这些文物。
无论事实如何,专家们肯定,这些文物终究会再度现身,正如历史上其他莫名消失又出现的文物一样。(新华社 特稿 袁原)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