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研究》新书发布会在京召开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5-01-12 16:45:34 | 来源: 中国台湾网 |
1月9日,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研究》一书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了发布暨读者见面会。本书的作者史晓东副教授给现场观众作了题为“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探索与思考”的主题演讲。
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虽然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政治互信持续深化,但已经进入“深水区”,其中两岸军事敌对就是困扰两岸关系深入发展的结构性障碍之一。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近些年来两岸以及国际社会公认的缓和乃至结束两岸军事敌对的基本方法。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就再次提出,希望双方共同努力,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因此,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两岸和平发展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内外学者及各方十分关注和重点讨论的议题。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研究》一书是九州出版社“台湾研究文库”第一种,也是中国大陆第一本系统研究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学术专著。史晓东为政治学博士,现为国防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大校军衔。他主要从事台湾问题、军队软实力等方向的教学研究。该书写作前后历时八年,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寻访了相关部队指导员和重大事件亲历者,多次赴前沿部队实地调研,书中采集了不少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是其多年来潜心研究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阶段性成果。
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涉及台海各方乃至美日外部势力,具有高度争议性,对同一个问题各方有不同的解读。该书在关照、甄辨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把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置于结束两岸60多年政治与军事敌对、谋求国家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中,逐一回答了两岸为什么要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建立什么样的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以及如何建立这一机制等基本问题。
书中整理和分析了近二十年来大陆、台湾及美国讨论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过程中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方案,厘清了各方围绕这一话题主要谈及的内容、使用的称谓、表现的基本态度等,从总体上建构出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这一议题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了两岸谋求缓和军事敌对的历史经验;并进而深入分析了当前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障碍和阻力,具体讨论该机制建立的政治条件、地位作用等政治议题,以及“海峡中线”及“军事缓冲区”“撤除飞弹”等军事议题;对未来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可能采取的措施,书中亦作了理性深入的探索和思考。该书极具理论深度、历史视野和现实针对性,对思考和破解两岸军事安全领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为一名军事理论研究者,史晓东认为,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议题源自于结束两岸军事敌对状态的内在需求,两岸军事对峙是国共内战以来双方军事敌对行为的延续。他说,这种对峙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发生的,从未脱离内战的范畴。陈水扁妄图借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制造“台湾独立”的假象,这种企图和做法是与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法律定位相抵触的。未来可能建立的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一个国家内部两支军队之间的机制,是对“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排除。
在史晓东看来,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步履维艰的曲折历程,一方面说明这一机制本身的复杂程度可能远超当初人们的想象,另一方面也说明,建立这样一个机制,仅靠某一政治集团,甚或海峡两岸任何单一方面的愿望和努力都是不够的,必须使之成为各方政策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说,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不仅需要处理两岸客观存在着的军事敌对行为,还要摒弃敌对的心态,消除因认知不对称而长期存在的各种误解误判和政策盲区。(中国台湾网记者 吴晓寒)(中国台湾网1月12日北京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