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赵明导演根据刘知侠同名小说改编创作了电影《铁道游击队》,一时间,这个活跃在鲁南铁路沿线抗日游击队的故事红遍了大江南北。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铁道游击队队员究竟如何生活?在艰苦条件下,又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们走到了抗战胜利的最后一天?
作者:张聪
542
1956年,赵明导演根据刘知侠同名小说改编创作了电影《铁道游击队》,一时间,这个活跃在鲁南铁路沿线抗日游击队的故事红遍了大江南北。提起铁道游击队,“爬飞车、搞机枪、撞火车、炸桥梁”的场景便浮现在人们眼前。然而,这些英勇作战的画面并不是故事的全部。日军不会天天出没,但游击队员们的日子却一天一天地过着。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铁道游击队队员究竟如何生活?在艰苦条件下,又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们走到了抗战胜利的最后一天?
542
为发掘游击队队员们吃饭、穿衣和住宿的故事,我来到了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的枣庄铁道游击队展览馆。据馆长潘福安老人介绍,游击队队员的生活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帮助。作战时,附近的村民会为队员们提供食宿,同时,游击队又担负起保卫人民、打击日本侵略者的责任。
542
“吃”在铁道游击队的时代 民以食为天,在水深火热的战争时期,生活本不富裕的当地百姓又遇上日军“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食物稀缺。潘馆长说:“战争打响的时候,就不存在什么时候吃、吃不吃得饱的问题了。队员们一整天吃不上饭是经常的事。”平时,他们会把晒干的地瓜秧子和叶子磨成粉,然后包成窝头。好的时候,可以吃上一顿高粱米和地瓜干。不好的时候,就只能用草根、树皮填填肚子了。但是,这些皮肉之苦并没有动摇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意志。“吃饱了我去打,饿着我也要去打!这就是当时队员们的心理。”潘馆长说。
542
通过和潘馆长交谈,我感受到游击队是一支深受老百姓爱戴的队伍。对村民来说,铁道游击队是血浓于水的亲人,即使食物短缺,他们也心甘情愿留一些给游击队队员。
542
“穿”在铁道游击队的时代 由于铁道游击队不是主力部队,穿着和平常百姓没什么不同。在位于枣庄市薛城区的铁道游击队史料馆里,陈列着一件游击队副大队长王志胜曾经穿过的长袖上衣。灰色的衣服如今看起来已经破烂不堪,上面还有大大小小六、七个补丁 。就是穿着这样的衣服,游击队员们度过了一个个寒冬与酷暑。
542
“住”在铁道游击队的时代 拿起枪和日军作战时,队员们的住宿是另一大问题。一开始,队员们可以借宿在当地百姓家中,可好景不长,为了清扫铁道游击队,日军也想出对策。夜里,他们会假扮成游击队队员,去敲当地人家的门,只要有人开门就会被抓走。时间一长,连真的游击队员来了老百姓也不敢开门了。
542
为了不连累附近的居民,队员们不再去百姓家中借宿。夏天,他们在芦苇荡和野地里露宿,到了冬天,天气极其寒冷,碰上大雪低温,屋檐上结满了冰柱,手脚冻伤是经常的事。
542
为了躲避风雪,队员们会四处寻找避风的山头或山洞。到了最冷时节,他们不得不翻墙到老百姓的猪圈牛棚里过夜,由于担心声音大吵醒老百姓,队员们就只有悄悄行动,天一亮,他们起身拍拍满身灰土和冰碴,再悄然离去。
542
华夏大地,历史上无数次政权交替、分分合合,但每每遭遇外来侵略,中国人总能团结一致、共同抗击侵略者。自1938年到1945年间,铁道游击队在山东南部铁路沿线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战斗,有效牵制了敌军力量。老百姓把游击队员当做自己的亲人,为他们准备食物、衣服,提供住宿。游击队也保护老百姓,体谅村民,尽量不去打扰。如同潘馆长所说,老百姓和队员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他们互相依存、守望相助,也正是这种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铁道游击队的故事才得以渊源流传,为后人铭记。
542
1956年,赵明导演根据刘知侠同名小说改编创作了电影《铁道游击队》,一时间,这个活跃在鲁南铁路沿线抗日游击队的故事红遍了大江南北。提起铁道游击队,“爬飞车、搞机枪、撞火车、炸桥梁”的场景便浮现在人们眼前。然而,这些英勇作战的画面并不是故事的全部。日军不会天天出没,但游击队员们的日子却一天一天地过着。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铁道游击队队员究竟如何生活?在艰苦条件下,又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们走到了抗战胜利的最后一天?
542
为发掘游击队队员们吃饭、穿衣和住宿的故事,我来到了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的枣庄铁道游击队展览馆。据馆长潘福安老人介绍,游击队队员的生活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帮助。作战时,附近的村民会为队员们提供食宿,同时,游击队又担负起保卫人民、打击日本侵略者的责任。
542
“吃”在铁道游击队的时代 民以食为天,在水深火热的战争时期,生活本不富裕的当地百姓又遇上日军“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食物稀缺。潘馆长说:“战争打响的时候,就不存在什么时候吃、吃不吃得饱的问题了。队员们一整天吃不上饭是经常的事。”平时,他们会把晒干的地瓜秧子和叶子磨成粉,然后包成窝头。好的时候,可以吃上一顿高粱米和地瓜干。不好的时候,就只能用草根、树皮填填肚子了。但是,这些皮肉之苦并没有动摇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意志。“吃饱了我去打,饿着我也要去打!这就是当时队员们的心理。”潘馆长说。
542
通过和潘馆长交谈,我感受到游击队是一支深受老百姓爱戴的队伍。对村民来说,铁道游击队是血浓于水的亲人,即使食物短缺,他们也心甘情愿留一些给游击队队员。
542
“穿”在铁道游击队的时代 由于铁道游击队不是主力部队,穿着和平常百姓没什么不同。在位于枣庄市薛城区的铁道游击队史料馆里,陈列着一件游击队副大队长王志胜曾经穿过的长袖上衣。灰色的衣服如今看起来已经破烂不堪,上面还有大大小小六、七个补丁 。就是穿着这样的衣服,游击队员们度过了一个个寒冬与酷暑。
542
“住”在铁道游击队的时代 拿起枪和日军作战时,队员们的住宿是另一大问题。一开始,队员们可以借宿在当地百姓家中,可好景不长,为了清扫铁道游击队,日军也想出对策。夜里,他们会假扮成游击队队员,去敲当地人家的门,只要有人开门就会被抓走。时间一长,连真的游击队员来了老百姓也不敢开门了。
542
为了不连累附近的居民,队员们不再去百姓家中借宿。夏天,他们在芦苇荡和野地里露宿,到了冬天,天气极其寒冷,碰上大雪低温,屋檐上结满了冰柱,手脚冻伤是经常的事。
542
为了躲避风雪,队员们会四处寻找避风的山头或山洞。到了最冷时节,他们不得不翻墙到老百姓的猪圈牛棚里过夜,由于担心声音大吵醒老百姓,队员们就只有悄悄行动,天一亮,他们起身拍拍满身灰土和冰碴,再悄然离去。
542
华夏大地,历史上无数次政权交替、分分合合,但每每遭遇外来侵略,中国人总能团结一致、共同抗击侵略者。自1938年到1945年间,铁道游击队在山东南部铁路沿线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战斗,有效牵制了敌军力量。老百姓把游击队员当做自己的亲人,为他们准备食物、衣服,提供住宿。游击队也保护老百姓,体谅村民,尽量不去打扰。如同潘馆长所说,老百姓和队员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他们互相依存、守望相助,也正是这种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铁道游击队的故事才得以渊源流传,为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