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Phone 6看台湾科技业的美丽与哀愁

台湾《经济日报》11日社论说,苹果发表会终于登场,一口气发表iPhone 6、iPhone 6 Plus和首款穿戴式装置Apple Watch等重量级产品。这次苹果将屏幕放大,预料将引爆“科技史上最庞大的一波换机潮”,法人估计今年底前,iPhone 6出货上看8,000万只,几乎是上一代iPhone 5s的两倍。

 

这个数字,比“台湾双A”宏碁、华硕两家公司的笔电、平板与智能型手机等主力产品一整年的合计出货量还要高。如以iPhone单价超过2万元(新台币,下同)计算,市价超过1.6兆元,接近台湾当局总预算的全年岁出。外资美林证券估算,每只iPhone可为台湾带进25美元(约新台币750元)收入,随iPhone 6出货,有机会带动台湾8至10月出口值提升两个百分点,贡献台湾今年GDP成长率增加0.4个百分点。

 

这笔庞大订单要在短短几个月内顺畅交货,难怪会有苹果供应链主管直呼:忙到没有时间睡觉;这也投射出台湾科技业的美丽与哀愁。台湾在大啃苹果之际,应居安思危,全球智能型手机市场正加速走向低价化,而穿戴式装置仍处于试探阶段,台湾供应链厂商不能忘记欢乐背后的潜在隐忧,应即早启动“压力测试”,思考苹果iPhone成长放缓后的未来营运走向。

 

不像其他科技品牌分批推出多款新机,苹果每年固定一个时间发表新手机,庞大需求凝聚在瞬间爆发。这就像暴饮暴食,令身体肠胃难以负荷,对于供应链厂商而言,为了因应这瞬间需求,必须扩充产能、大举招工,惟旺季过后,闲置的产能与人力管理形成一大考验。

 

更值得注意的是,苹果保密防谍功夫不如以往彻底,新品上市前早就被“看光光”,多数功能被猜中,还有不少产品样机满天飞。少了神秘感,加上产品上市习性被摸透,消费者挤在刚上市时排队抢购,随后迅速退烧,消费集中化现象愈来愈明显,这对于苹果供应链而言并不健康。

 

其次,苹果iPhone一枝独秀,把其他竞争对手都打趴,形成排挤效应,岛内科技厂商被迫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吃到苹果的业者消化不良,吃不到苹果的厂商则个个苦哈哈。

 

第三,智能型手机市场已出现重大的结构性改变,从过去的奢侈品,变成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根据研究机构Gartner预估,全球智能型手机市场规模将从今年的12.26亿只一路成长到2018年18.72亿只,再成长5成。但坏消息是,高阶手机市场趋于饱和,苹果、三星、宏达电领衔主演不再是票房保证,主要动能来自小米、联想主导的的中低阶市场,台湾厂商很可能“看得到、却吃不到”。

 

这回苹果iPhone 6虽然一推出就造成轰动,但销售续航力有待观察;至于Apple Watch,超过1万元的售价被嫌太贵,而且还得搭配iPhone才能使用,后续发展可能受限。 如同银行业者为了防患于未然,展开“压力测试”,以评估金融风暴可能带来的冲击。岛内苹果供应链厂商,也应该开始启动压力测试,盘点苹果iPhone成长放缓后,公司的未来营运走向。像鸿海为了淡化苹果色彩,董事长郭台铭今年股东会上宣布集团布局范围从原先八屏一网一云,扩大到“十一屏三网二云”,大举投资4G等新事业,公司持续朝多角化发展,降低曝险部位。

 

不同于过去在PC产业,台湾不论代工组装或零组件供应,在全世界都拥有压倒性的市占优势。在智能型手机供应链,台湾落后韩国、大陆,大多聚焦高阶市场。

 

未来智能型手机走向低价化,大陆厂商以其庞大内需市场做后盾,已练就一番好功夫,如今在中低阶智能型手机市场几乎主导天下。台湾厂商必须赶快放下身段,避免过度依赖苹果及高阶市场,才能在第二波低价智能型手机浪潮中,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