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三伏”最早文字记载于南北朝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08-14 10:43:12 | 来源: 人民网 |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分别对应着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和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古籍认为这是一年中最炙热的三天。“三伏”每年的日期不固定,通常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
“贴三伏”疗法又名天灸,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南北朝,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也介绍了天灸疗法可以“截疟”。具体的药方源自于清代人张璐,在其所著的《张氏医通》中记载,以麻黄、白芥子、甘遂等辛温散寒的药为主,研成粉末贴于穴位上。按照中医的说法,庚属金,与肺相配,“三伏”之日人体阳气最盛,将药膏贴于后背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可提升阳气,达到“冬病夏治”。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神舟二十号乘组在轨两个月 开展了哪些科学实验与试验?2025-06-26
- 中国月壤样品首次走进维也纳联合国总部2025-06-26
- 19条新举措!金融促消费明确“路线图”2025-06-26
- 大陆推台“首来族”免台胞证件费,台青直呼“善意有感”2025-06-26
- “未来在中国”成为外资共识 跨国企业看好中国市场2025-06-26
-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多边力量——亚投行十年发展观察202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