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湾大学:老师魅力关乎MOOC成败

“国立台湾大学”(下简称台大)是两岸三地甚至全世界所有大学里第一个推出华语MOOC课程的高校,也是Coursera平台上最受欢迎的前四门华语课程的开办者。自2013年8月31日《概率》和《中国古代历史与任务——秦始皇》课程上线至今,在短短十个月的时间里,又有八门课程上线MOOC平台。其中,《中国古代历史与任务——秦始皇》第一次在MOOC平台上线,选修学生就接近五万。为什么台大所开办的课程如此受全球人们的青睐?为什么台大要不遗余力地发展MOOC?台大开办MOOC有什么经验与特色?台大MOOC计划执行长、电机系副教授叶丙成的讲述让人受益良多。

 


台湾大学MOOC计划执行长、电机系副教授 叶丙成

 

十年提升教学迎来课程备受推崇

 

记者:在众多开办华语课程的高校里,为什么贵校的课程能够如此受欢迎?

 

叶丙成:很多大陆的学生在微博上讲,他们看了台大开讲的《史记》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台大课程独特的感染力让很多学生都为之动容。台大课程更重视主讲老师的个人魅力与风采,看重老师本人感动学生的力量,这与很多高校的MOOC课程更在乎精美的拍摄有所不同。

 

而老师能够在MOOC课程上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离不开学校对老师潜力的挖掘,更与台大十年来对整体教学水平的孜孜追求密不可分。在我看来,MOOC是一个学校教学基本力的表现。而为了提升台大整体教学水平,十年前,学校成立了教学发展中心,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研究教学发展规律,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与实践,台大的教学水平有了大幅提升,这也成为台大做MOOC能够一举成名的根基。

 

当然,我也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年来大陆很多高校为了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所作出的探索,我更期待两岸三地高校通过参访、学术交流等形式,教育水平能普遍得到提升。

 

记者:据统计,上MOOC课程的学生目前已经高达六七百万人。您认为这些学生选择这种方式学习的动机是什么?

 

叶丙成:一方面,很多上班族踏入社会后,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想提升落后的技术与知识,重返校园已经不太可能。而年轻人如果不能自主学习提升自己的从业能力和竞争力,很快就会被变幻莫测的社会淘汰。MOOC的兴起和发展恰恰满足了这部分人群成长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一些学生,他们虽然没有机会去诸如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读书,但他们同样非常努力、积极,对学习拥有很高的热情。在他们看来,获取这些名校的学历很重要,但真正能够学到知识更重要。MOOC给了他们学习名校课程的机会,给了他们接触名师的途径,让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不再是梦想。

 

记者:目前有很多学校都在做MOOC,但初衷却不尽相同。请问,贵校做MOOC的目的是什么?

 

叶丙成:为了提升台大的教学水平,学校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经过近十年发展,台大也确实取得了很不一样的成绩。我们希望将长期以来探索出的成果分享给整个华语世界甚至全球,让大家了解书可以这样子教,学问可以这样子做。给老师们提供另一种教学范式,引发他们对教学的更多思考——可以做一些什么样的创新与突破。与此同时,让学习者体验一种更灵活的学习方式,而不是长久以来亘古不变的传统模式。我们参与MOOC,实践MOOC,也希望带动大家一起在教学的创新上做出一些突破。

 

另外,像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作为华语世界重要的文化资产,如果能够通过MOOC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掌握也是我们所期盼的。

 

不能及时互动、回馈、调整是目前MOOC最大问题记者:MOOC的优势随着它的发展逐渐显现。那么,MOOC发展的瓶颈和困难又体现在什么地方?

 

叶丙成:我觉得MOOC最大的困难是老师在面对基础差别很大的学生时,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在MOOC课堂上,老师想要讨好所有的学生是很困难的。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会认为教学速度太慢,浪费时间;基础稍微差的学生可能会学起来很吃力。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老师很难合理地安排课程的进度及课程的难易。因此,MOOC发展的一大瓶颈就是如何面对不同的学习者。老师不知道会面对什么样的学生,不知道他们的水平如何,不清楚他们基础知识掌握得扎不扎实。

 

同时,在MOOC的学习中,学生虽然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师生、生生互动,老师也可以在互动中了解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并对课程做出调整。但这种互动毕竟不是即时的,它存在滞后性。这跟传统教学有本质区别。在面对面授课时,学生蹙眉、迷茫等各种表情和反应,班里大概有多少人在认真听讲,这些信息都是可知的,能够随时反馈给老师,老师随之做出调整。而MOOC课程却没办法做到。一门MOOC课程需要很多人、花很长时间来完成,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因为看到论坛里的部分意见和困难就能马上制作出一个针对性的视频。因此,这种不能及时互动、回馈、调整是MOOC最大的问题所在。

 

另外,在教室上课,老师还可以借助肢体、表情等多种方式营造课堂氛围,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吸收知识。而教授MOOC课程的老师能借助的手段就只有影片,如此一来就很难制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正是鉴于此,我们才说,在MOOC课程中,老师的个人魅力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能够很好揣摩学生心境的老师,一个能够使用恰当的语言、贴切的方式与学生建立信任的老师,一个对学术有独特见解、视野开阔的老师在MOOC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

 

当然,MOOC作为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新模式,也必然存在着先天的优势。MOOC可以把课程典藏下来供学习者重复学习。它打破了学校、地区和地域间的隔阂,让所有名校、名师同台竞技,所有学生拥有同等受教育的机会,这是MOOC的真正魅力所在。

 

记者:那您觉得MOOC要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叶丙成: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百年树人的工作。MOOC也是一样,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按部就班,慢慢研究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内容更适合学生,再根据结果作出调整。毕竟老师做MOOC也是一件很费心费力的事情。如果做出的课程并不是学习者想要的,或者说其呈现方式并不是学习者所能接受的,那就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因此,多听、多看、多去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是非常关键的。同时,老师在讲完课后还要注意学生的反馈和回应,然后不断地调整。如此三番下来,才能更趋近于学生的需求。

 

至于MOOC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大家目前还都在探索。我个人认为,再经过两三年的发展,MOOC可能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大家能在很大程度上达成共识。

 

MOOC之本在于课程内容

 

记者:目前很多国际知名高校都在发展MOOC。面对如此激烈的国际竞争,您认为国内大学应该如何应对?

 

叶丙成:MOOC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真的不敢确定地说它是什么样的,应该怎么制作。不过对比国内外高校发展MOOC的历程,倒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那些国际顶尖的大学,它们上线的课程数量一年也就两三门。而亚洲大学普遍上线的课程都比较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难道说是因为国外高校对MOOC还存在质疑,所以才没有大规模地投入?还是因为他们要先拿几门课程做实验,再根据结果布局下一步的发展?

 

在我看来,这或许是因为不同区域对MOOC的看法不一样。对于那些教育资源短缺、教学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来讲,怎么样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让更多学生受益是这些地区的高校主要考虑的问题,而MOOC就是一个大家觉得最有可能的方式。这或许也是亚洲地区对MOOC如此感兴趣的重要原因。

 

记者:众所周知,做MOOC是一件很花钱的事情。为了让MOOC持久发展下去,您觉得未来MOOC可能采用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叶丙成:实事求是地说,我还没有答案。毕竟,亚洲特别是华语地区,包括大陆及台湾,都还没有形成文化消费的习惯,没有多少人愿意为了内容付费。花钱买内容、买服务,在欧美国家看起来很稀松平常的事情在华语世界却很难行得通。因此,除文化消费模式外,其它什么方式能够使MOOC持续运营仍须慢慢探索与实践。

 

MOOC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我认为更为重要的事情是考虑如何把课程做好,而不是更多地考虑运营模式的问题。不可否认运营机制很重要,但内容才是根本。只有有了好的内容,付费才会成为可能。当然,从做MOOC的初衷来讲,学校也不是为了赢利。作为专心做学问的老师,我们更希望能够将学术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学生从教育里受益。

 

我有一次在北京做演讲,听讲的学生里,不仅有北京的,还有专程从山西、江西甚至香港赶来的。我与这些学生素未谋面,可他们却仅从视频中了解了我的情况就不远千里来北京听我的演讲。那一刻,我的感动真的很难形容。在我看来,人生最大的自我实现也无非于此,这种桃李满天下的期许使我即便面对再多的困难都很难止步,对老师的这种回馈并不是用钱可以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