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民歌
编辑: 李思媛 | 时间: 2014-07-24 15:30:04 | 来源: 中国台湾网 |
桑植民歌是湖南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其特点是淳朴、真挚的情感而扣人心弦,曲调丰富多变,旋律优美动听。
桑植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节奏鲜明庄重的土家族《摆手歌》,包含了人类生存、劳动创造等内容,是一部土家生动的文明史诗。曲调肃穆深沉的梯玛歌长达万行,反映土家渊源、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生老病死,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文化史诗。声调深厚雄壮的白族祭祖歌,在蹁跹起舞中吆喝伴唱,怀古与颂扬结合,是一部传承云南大理白族文化的民族史篇。
发源于桑植的澧水,一直是桑植民歌的摇篮。千百年来,澧水纤夫在征服险滩急水的同时,创造了高亢激昂、气势磅礴的澧水号子。澧水号子包括“下水号子”、“上滩号子”、“平水号子”、“绕开头”、“拉纤号子”、“架桨号子”等80多种,成为山歌的经典。
千百年来,桑植民歌一代代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如流传桑植白石、西莲、人潮溪一带的“薅草锣鼓”,保存着“请神”、“送神”等原始遗风,劳作者在“锣鼓”点子的指挥下,歌声应和,开展劳动竞赛,哟嗬喧天。
桑植民歌是桑植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封闭半封闭的生存状态的产物,至今保留着较多反映原始宗教(如傩腔、薅草锣鼓)的歌谣。其中的三句体歌词结构为研究中国民歌的多样性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范例,体现了桑植人崇“三”的朴素哲学思想。
桑植民歌丰富多彩,浩如烟海,历史悠久。曲调丰富,其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加上别具一格的衬调、衬腔,显示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韵味。桑植民歌瑰丽多彩的语言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桑植民歌广为传唱桑植民歌之所以不胜采撷,绚丽多姿,是与孕育它的地理环境、各族人民风俗习惯和特定历史背景以及各种民间艺术相互影响分不开的。
桑植是个以土家族、白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县份。这些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创造的文化,多以口头代代相传,桑植民歌就是他们创作的口头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