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乡村的民俗坚守
编辑: 李思媛 | 时间: 2014-07-18 14:44:37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2月14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西方情人节“巧遇”中国元宵节。都市里的年轻人在烛光下与“佳人”共度浪漫时光时,“客家祖地”福建连城的客家乡亲却在烟花绽放、爆竹声声中,走古事、游大龙,一起狂欢闹元宵。
“嗵!嗵!嗵!”三声神铳巨响,引爆连城罗坊一年一度的“走古事”盛会。
七棚“古事”在陆上“走”了两天之后,终于在中午12点列队冲下河床。在深达半米、冰冷刺骨的河水中,百余名青壮年分别抬着七棚“古事”逆水而上,竞相奔“走”,将活动推向高潮,引来河岸上万名围观者齐声欢呼。
“走古事”是当地客家乡亲闹元宵的盛大活动,以连城罗坊最为壮观。“走古事”就是将两名十岁左右的男童装扮成古代英雄人物,妆画脸谱,身着戏袍。一名扮天官主角,直立在高耸在木栏中间的铁杆上;另一名男童,则坐在主角的左下方,扮演护官的角色。两人一高一低组合成一棚,由村民抬着奔跑游行。
“古事”共有七棚,每棚约重400余斤,分别由二十名左右青壮年扛着,不但要在岸上狂奔,更要在水里“暴走”。各棚之间相互竞赛,看谁“走”得快,“走古事”由此博得了“乡村狂欢节”的美誉。
“那么高,我好怕!”9岁的罗鑫太此次被选为扮演第三棚的主角——诸葛孔明。嘴里喊着“怕”的罗鑫太,脸上却没有露出“害怕”的神情,反而是一脸天真的调皮相。
为罗鑫太画脸谱的是64岁高龄的罗泰金,他曾是村中“走古事”的老手,因年纪渐长而退居“二线”,干起了“化妆”的活儿。“这是乡里的‘大事’,不能错过,扛不动了,化妆也算参与其中。”
罗坊“走古事”吸引了众多游客远近而来,8位来自台湾的媒体朋友也“慕名前来”。台湾桃园的简金富就是其中一个,中新社记者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手持“长枪短炮”,对着坐在花蓬中的小花童狂按快门,并向记者赞叹不已,“这个活动真是太特别了。”
“走古事”刚落幕,毗邻罗坊乡的连城姑田镇,一场声势浩大的游大龙活动又紧接着上演。
当天下午五时许,此起彼伏的鞭炮与神铳巨响声中,姑田镇沸腾了:一条300余米长的巨龙,开始在村中田间蜿蜒游行。
听当地老者介绍,清代至民国年间,姑田游大龙多达12条;新中国成立后,姑田大龙的条数逐渐减少,到今年就只剩下中堡村和城兜村的两条了。而这仅有的2条大龙中,又以中堡村华姓村民所出的大龙更引人瞩目,因其2012年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龙”。
近年来,大龙的数量减少了,但是各姓村民之间因擎龙而累积下来的情谊未变。不管是哪个姓氏出龙,远近各个姓氏的村民都会自愿前来帮忙擎龙。
今年正好轮到华姓村民“做东”,抬龙十几年的江木良就自动请缨前来抬龙。他说,当地年轻人都很喜欢自己家乡游大龙的活动,有些人为了抬龙而特意延迟外出打工,即便是已经外出的人也多会请假赶回来。
“经常有非姑田人慕名而来,主动要求加入游大龙的行列之中。抬龙寓意吉祥,同时,大家互相帮助,也是图个热闹。”江木良说。
周晓雯就是久仰“天下第一龙”之名从广州来到姑田的。“真是太壮观了!”在一睹姑田游大龙盛况后,她感言,大城市的传统节日气息已经渐渐变淡,而“客家人对民俗文化传统的坚持令人感动。”
诚然,不管是“走古事”还是“姑田游大龙”,都是当地村民自发参与,一代代传承不衰,而延续至今。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