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音亭兴济宫
编辑: 李思媛 | 时间: 2014-07-14 16:46:46 | 来源: 台湾岛旅游网 |
简介
历史明郑永曆三十二年(1678年),军民在台湾府城的尖山南坡建「观音宫」,供奉观音菩萨。康熙时重修扩建之后,因拜亭採用了抱厦的形式而改名「观音亭」,后来又因要与小东门的观音亭区分,而称「大观音亭」。隔年(1679年),来自泉州同安郑军将士又在「大观音亭」旁建今兴济宫奉祀保生大帝(大道公),当时称为「大道公庙」,后因为与良皇宫分别,称「顶大道公庙」,良皇宫则称「下大道公庙」。两者均为明郑时期规模最大的观音庙与大道公庙。
而在入清之后,由于总镇衙署与所辖三营分别建在尖山北坡与覆鼎金(今署立台南医院)之间,都在两庙附近,所以有不少官兵前来祈求平安。大观音亭方面,主要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嘉庆二十年(1815年)、道光十年(1830年)与同治十年(1871年)整修过,至于兴济宫,则主要在嘉庆二年(1797年)与道光十一年(1831年)
与同治十年(1871年)整修过。而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之后,因所谓的开山抚番导致官兵多染上瘴疠,所以两庙的香火日益兴盛,成为府城裡同类庙宇中香火最鼎盛的庙。
而进入台湾日治时期之后,两庙曾于昭和二年(1927年)一起重修,然而在后来的太平洋战争中受创,遂于战后的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重修。民国时期两庙在民国五十、六十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重修过几次,而最近一次则是在民国九十四年(2005年)。
建筑特色
大观音亭与兴济宫分别在右侧与左侧,中间为据说是供前来参拜官吏更衣与休憩之用的官厅,三者以八角门互通,两庙皆深三进,位在一基座之上,由三川殿(门)、拜亭、龙虎井、正殿、过水廊与后殿组成。庙前正对的观亭街古称「观音亭街」,是台南少见的参拜道,但现在已经拓宽。
庙中所藏古物甚多,如清朝太子太保王得禄所题楹联与所献匾额,历代重修碑记等,另外庙中之彩绘乃出自台南名师陈寿彝之手笔。
交通与环境
地址
台南市北区成功路86号
交通
搭乘18公车在大道公庙下车
美食
几分甜赤崁门市、鸭母寮市场垃圾麵、阿卡贝拉咖啡、张家凉麵、温室烘焙屋、枝仔冰城、京城牛排、秋澄寿喜烧、老街茶房、古早味鱼丸汤、阿村餐厅
新闻推荐
- 黑龙江省台联组织开展黑龙江省台胞青少年研学活动2025-08-14
- 追寻共同抗战记忆 感受三湘发展脉动——海峡两岸记者湖南行联合采访活动综述2025-08-13
- 福建沿海地区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7周年 国台办:我们一贯不断采取措施增进金门乡亲利益福祉2025-08-13
- 台商话玉溪:高原农业“种草”现场 两岸经贸“致富”密码2025-08-13
- 山海之约,台湾自媒体人邂逅“有温度”的彩云之南2025-08-13
- “寻根筑梦 共创未来” 台湾青年学子文化研学之旅在镇江成功举办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