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何时打破“美式垄断”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06-24 14:21:28 | 来源: 北京青年报 |
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屡屡人为抬高本国金融机构的评级,打压他国金融机构乃至整个国家的信用评级,为美国资本通吃世界金融市场开路。依今日中国金融资本实力,我们有理由、有责任联合亚太各国,努力打破信用评级的“美式垄断”格局。
由世界信用评级集团主办的亚洲信用体系建设高峰论坛昨天在北京举行,论坛讨论了在亚洲推动新型信用评级体系的重要性。
亚洲尤其是亚太地区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亟待构建满足资本跨国流动需求的信用评级体系和属于亚洲的权威评级机构,以为本地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去年10月召开的“中国—东盟第十六次领导人峰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建设亚洲信用评级体系的构想,本次亚洲信用体系建设论坛讨论建立亚洲新型信用评级体系,正是为落实“中国倡议”而顺势推出的步骤之一。
认知本次论坛的重要意义,可从信用评级业在国家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谈起。信用评级是通过对企业和政府的债务偿还风险进行评估,来引导和影响国际金融资本投资流向,进而左右金融资产定价权的特殊中介服务。如果评级不公正,将直接影响一国信贷市场汇率利率形成,左右一国股市人为波动频率和幅度。一旦某国的信用评级被国际评级机构人为压低,将立马对该国金融系统造成严重冲击,并影响该国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由此对该国造成的经济和金融损害往往刻骨铭心。信用评级在一国金融体系中起到的“压舱石”作用,是维护一国金融安全的关键力量,代表了一个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权地位。
眼下,国际信用评级市场被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国际所垄断。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通常操作套路是,人为抬高本国金融机构的评级,打压他国金融机构乃至整个国家的信用评级,为美国资本通吃世界金融市场开路。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玩弄信用评级的双重标准,制造了大量“冤案”,如1997年穆迪对日本四大券商之一的山一证券降级,直接导致其因股价狂跌倒闭,旋即山一证券被美国美林公司以极低价格并吞,并成功杀入日本股市。1997年美国三大评级机构联手对亚洲金融危机“火上浇油”,相继人为调低泰、马、韩三国之国家信用评级,令三国金融危机雪上加霜。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美国三大评级机构长期故意高估华尔街投行及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等级,实为重要诱因之一。紧接着,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借机打压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甚至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信用评级,引爆欧债危机,极不厚道地将美元危机转嫁为欧元危机。世界各国包括整个欧盟成员国,提到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皆气不打一处来,但无奈的是,无论是欧洲、亚洲、拉美及其他世界经济体,因内部意见难以统一,迄今未能建立起独立于美国之外的信用评级体系。
中国同样吃过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哑巴亏”。2003年起我国有13家中资银行谋求海外上市,标准普尔将13家银行全部评为不具备投资价值的“垃圾级”,为国际资本低价收购中资银行资产大开方便之门。据事后公开披露的数据,2006年境外投资者(以美资为主)在我国工、建、中、交等国有银行上市过程中,一次性大赚7500亿元。如此这般,连世界银行都看不下去,在2007年5月公布的《中国经济季报》中明确指出,中国银行股被贱卖,问题并非出在IPO环节,而是出在此前的资产定价上,较低的入股价格使境外战略投资者在中国金融股身上轻易享用暴利。
中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探索培育信用评级机构,时至今日,国内排名前四的本土信用评级机构除大公国际外,其余三家皆被美国三大评级机构所控股。如果说,造成如此被动局面的历史原因是中国金融资本力量不够强大,导致金融资产定价权旁落,那么依今日中国金融资本实力,我们有理由、有责任联合亚太各国,努力打破信用评级的“美式垄断”格局。由是,本次论坛及日后的其他努力就具有了持续的现实意义。
当然,美式信用评级垄断不是一天形成的,要打破它注定将路途漫漫,但我们的努力必须持之以恒。本报特约评论员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举办2024-11-22
- 事关中国和东盟 这个论坛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4-11-22
- 中国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2024-11-22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