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戈:中国人对抗战史不可“吹牛”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06-12 15:43:05 |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1944年8月1日,远征军士兵在云南腾冲城外用美式“巴祖卡”火箭筒对据守村落的日军展开攻击
《1944:腾冲之围》作者余戈说:“战争考验一个民族素质的现代化程度,而且是其中最核心的那部分,如,理性、认真、严谨、坚忍的作风。这些转换至和平岁月,就是现代企业最推崇的信条。那个在工厂流水线上经受了此种检验的他国员工,一转身就可能在战场上成为你的劲敌。”
日前,《1944:腾冲之围》在三联韬奋书店首发。余戈在本书中延续了其首倡的“微观历史”的研究写作风格,以时间为经、战地为纬,用了52章、80万字的篇幅,全面细腻地还原了腾冲之战。
发布会开始前,余戈和主持人崔永元被困在发生故障的书店电梯里近半个小时;若时光回溯70年,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与日军第56师团,在云南腾冲胶着了整整127天。崔永元说:“今天的很多年轻读者,看过不少抗日雷剧。这本书中所描述的,对他们的思想可能是一种冲撞。”
《1944:腾冲之围》上部“游击腾冲”记述了自1942年5月腾冲沦陷后,远征军游击部队、腾冲抗日县政府及民众对侵略军的不屈抗争。中部“海拔最高的战场”和下部“浴火之城”则记述了自1944年4月至1944年9月,共计大小战斗40余次的腾冲反攻战。从战事的前因后果,到具体的战役、战斗部署,从双方兵力、兵员成分,到武器装备、战斗力评判,甚至日军残兵的逃跑路线,所述之细致堪称“战场考古学”。
国内写战争的作品中纪实文学较多,且主要用中国方面的史料。余戈则用中日之间的史料“互参”,再综合来自第三方的资料,如美国、英国,力求完整、客观。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就在“掘地三尺”的史料发掘中浮出水面。
腾冲之战在史书上是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重创日军第56师团主力,并在决战中歼灭“腾越守备队”三千余人,迫使日军第148联队焚烧军旗。其中反攻高黎贡山,创造了在“二战海拔最高的战场”(据美军战史)上的山地野战记录;腾冲围城作战,则首开城市攻坚战之先河,腾冲因而成为中国在八年抗战中收复的第一座县城……
但在余戈笔下,不仅如此。
余戈讲了一个故事。在滇西反攻的一年前,中国远征军的一架运输机在腾冲失事,被日军截获了飞机上携带的密码本和军队指挥系统表。如此大的安全事故中国方面竟然一无所知,密码照用,被日军破译后掌握了反攻部署,在之后的战场上被处处压制。
还有一个关于“吹牛”的故事。中日在记录每一场战斗时,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吹牛”的情绪。余戈发现,中国军队上下往来的电报中充满了大量早报、虚报、谎报的战况。崔永元评价:“现在我们的微博、微信,说不定还处于‘吹牛’的状态。”
《1944:腾冲之围》中的全部记述均能“落地”,随书附赠的35幅地图和79张历史照片,再现了70年前的战火硝烟。腾冲之战最终以中国的胜利告终。腾冲古城在“焦土”状态下得以收复,但远征军也付出了伤亡近两万人(阵亡9000人)的惨重代价。
从松山写到腾冲,接下来还要写龙陵,余戈打算用“三部曲”描画出滇西这个抗战局部战场的微观全景图。余戈说,最吸引他的是“现代化”这个概念。“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写的是明朝的历史,但落脚点却是中国现代化的转型。战争与战场,永远是检验先进与落后的终极平台。先进的东西总是相似的,落后的东西则各有各的面貌。我要让大家看清楚,在人类最残酷的拼杀过程中,我们和对方的差距到底在哪儿。”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埃及中国问题专家:春节是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2025-01-20
- 亚冬会火种采集“以冰燃火”难点是啥、怎样实现的?2025-01-20
- 台湾各界:期盼已久,热烈欢迎2025-01-20
- 厦金“小三通”航线每日往返班次增加至24个班次2025-01-20
- 世界各地蛇年生肖邮票“上新” 你最pick哪一款?2025-01-20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