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担忧纱丽没人织 希望官方扶持传统行业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05-05 09:58:11 | 来源: 环球时报 |
印度手工丝织业历史悠久,出产的丝质服饰“纱丽”是传统服饰经典。印度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下葬时,尸身上就裹着一块手工编织的锦缎。但在以丝制品为特产的印度城市瓦拉纳西,手工丝织业已“命悬一线”——越来越多的从业者表示该行业难以和机器生产以及进口产品的低廉价格相抗衡,他们希望官方能够扶持这一传统行业。
法新社4日称,瓦拉纳西是一座古城,每年吸引数百万国内外游客。除悠久的历史文化,当地还以高品质的丝制品闻名。据称,品质上佳的丝制品在当地能卖到1万美元。65岁的手工丝织从业者萨达告诉记者,这一行在当地已成一门“濒死艺术”,像他这样的老匠人还在勉强经营。萨达家族祖祖辈辈以手工丝织业为生,他在这行已辛苦劳作40多年。据业内人士透露,瓦拉纳西本有10万台手工纺织机,近年有6万台或报废或闲置不用。
什么原因让传统手工丝织业濒临绝境?法新社称,手工丝织业难与大规模生产的机器纺织相抗衡。工厂不仅产量高,工人的收入也比传统手工匠人高出一倍多。纺织品出口商阿米塔巴说:“用手工纺织机工作一天能挣200卢比(1元人民币约合10卢比),但在工厂能挣500卢比。手工纺织机的产量是1天1米左右,电动纺织机一天为10米。”不少传统手工丝织工人承认“工业生产才是未来”。就连萨达老人的儿子都说:“我的孩子长大后肯定要进工厂。”
印度北方邦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9年,瓦拉纳西的电动纺织机数量从2000台增至3万台。除了面对自动化生产竞争,价格低廉的舶来品也让当地手工业者头痛。业内人士透露,在各种“大路货”大行其道的今天,精工制作的手工丝制品反而被排挤到市场边缘,少人问津。机器生产的丝制品易掉色、变形,手工产品则不存在这种问题,但顾客算过“性价比”,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购买便宜货,毕竟机器产品的价格仅为手工产品的1/10。虽然也有不少外国人不惜千金购买质量上乘的手工制品,但这样既有钱又识货的顾客人数极少,仅靠他们无法撑起一个产业。
面对行业的惨淡命运,不少手工丝织从业者将希望寄托在印度下一届政府身上。法新社称,印度大选的热门人物莫迪日前在瓦拉纳西发表讲话,承诺要扶持传统丝织行业。(驻印度特约记者 高婕菲 刘皓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追寻共同抗战记忆 感受三湘发展脉动——海峡两岸记者湖南行联合采访活动综述2025-08-13
- 福建沿海地区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7周年 国台办:我们一贯不断采取措施增进金门乡亲利益福祉2025-08-13
- 台商话玉溪:高原农业“种草”现场 两岸经贸“致富”密码2025-08-13
- 山海之约,台湾自媒体人邂逅“有温度”的彩云之南2025-08-13
- “寻根筑梦 共创未来” 台湾青年学子文化研学之旅在镇江成功举办2025-08-13
- 莞台共垒 同心筑梦——2025第五届东莞市“莞台杯”慢速垒球邀请赛成功举办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