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成一棵树 守护这世界的清凉”——清明节广州“树葬”见闻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04-06 15:17:24 | 来源: 新华网 |
新华网广州4月5日电(记者史霄萌赖雨晨)“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这是作家三毛的诗句,也是对广州市“思园”树葬最好的写照。
“思园”是白云区的一处“树葬”园林,每一棵树下安葬着一位先人的骨灰。清明节假期第一天,已有不少市民前来祭奠。园区内的小路曲曲折折通往树林深处,阳光透过层层叶子洒下,打在树下摆放的一束束鲜花上,仿佛每一个灵魂都得到了安慰。也有相当数量的市民按照传统的形式,在树前插上香,摆上供果,甚至倒酒祭拜。
半山腰的凉亭附近,记者看见一位老伯将一朵一朵黄色的小菊花整整齐齐摆在路沿上,每隔一指长摆一朵,然后拍照留念。这位老伯是广州的姚先生,他父亲的骨灰于2005年迁入“思园”。“我都不插香的,”姚先生指指身旁的树下说,“我就带一把花来,我父亲喜欢花,黄色的小花。”
姚先生父亲的骨灰是政府举办骨灰还林活动时集体下葬的。1989年,广州市率先在全国开始骨灰还林,“思园”在北郊白云山永泰村后面的马鞍山落成:核心理念是完全回归大自然,不留坟头、不留标识。园区最初实行一树一骨灰,后来因为需求多,无法全部满足,便将骨灰下葬在树与树之间,得到了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姚先生说父亲生前是南武小学的校长,一辈子重环保,喜自然,于是为父亲选择了这里。他每年都这么摆上一次鲜花,祭奠故人。
园区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也希望市民能够像姚先生那样携鲜花来拜祭,因为鲜花易降解,不会给园区保洁人员带来工作压力,也不会像焚烧冥币和贡品那样存在安全隐患。
广东省近年来因为墓地吃紧,大力推行生态殡葬。除了“树葬”,还有“海葬”,“花葬”等多种形式。随着社会观念的不断开放,这些生态墓葬形式也越来越被众人接受,得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目前“思园”下葬的骨灰大约有21000具,2012年已经饱和,不再接受申请。据广州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梅向阳介绍,第二个骨灰还林点已经基本完成了选址,正在报批过程中。
新闻推荐
- 追寻共同抗战记忆 感受三湘发展脉动——海峡两岸记者湖南行联合采访活动综述2025-08-13
- 福建沿海地区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7周年 国台办:我们一贯不断采取措施增进金门乡亲利益福祉2025-08-13
- 台商话玉溪:高原农业“种草”现场 两岸经贸“致富”密码2025-08-13
- 山海之约,台湾自媒体人邂逅“有温度”的彩云之南2025-08-13
- “寻根筑梦 共创未来” 台湾青年学子文化研学之旅在镇江成功举办2025-08-13
- 莞台共垒 同心筑梦——2025第五届东莞市“莞台杯”慢速垒球邀请赛成功举办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