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孙中山 应以更开阔的视野看待历史
编辑: 许子晨 | 时间: 2014-03-14 17:00:18 | 来源: 中国台湾网 |
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89周年纪念日,讽刺的是矗立在台南市汤德章纪念公园的孙中山铜像却已被“独”派团体拉倒。台湾《中华日报》13日发表社论说:近代史里的台湾,历经风雨终于建构现有的民主社会;而民主的可贵之处,在于包容不同意见,免除暴力相向。生活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应以更开阔的视野看待历史,以多元并存的胸襟扬弃零和心态,让民主在台湾成为安身立命的根基。
社论指出,孙中山先生首创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但其贡献之远大不仅推翻满清政府而已。在列强环伺的清末、在民智未开的年代,孙中山先生开风气之先,或谓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阐述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并没有民主主义。然则,孙中山先生于1923年发表的《中国革命史》指出,“余之民权主义,第一决定者为民主,而第二之决定则以为民主专制必不可行,必立宪然后可以图治”。孙中山先生这段论述清晰说明了他的主张:没有民主,就没有民权;要实行民主,则必以宪法为规范。
社论说,“中华民国”政府播迁来台之后,历经动员戡乱时期,也历经“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令人不忍回首的一页。但目前在台湾实行的制度,则系全体台湾人民一点一滴累积而成,居其首功者当推孙中山先生。
再者,孙中山先生虽仅三度短暂访台,但他的精神与形象却深印台湾人民脑海,成为长存历史的哲人典范。历史是一种记忆,而且是一种集体记忆;铜像可以保持记忆,任何文物也都能保持记忆。在文物保存观念深植人心的现今社会,拉倒孙中山铜像不但不能抹灭孙中山先生在台湾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映照出行为者的阿Q精神胜利心态,以及对民主社会的践踏,何况历史文物本就应妥善保存。
在民主环境,任何个人与团体都有权提出心目中理想的政治主张,但任何个人与团体一旦深陷意识形态漩涡,难以容下其他政治主张,甚而进入偏执状态,成为社会前行的阻力,这绝非民主的初衷。开启宽阔的历史视野,则能免于深陷牛角尖,我者以同理心对待他者,此乃民主之真谛。
新闻推荐
- 埃及中国问题专家:春节是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2025-01-20
- 亚冬会火种采集“以冰燃火”难点是啥、怎样实现的?2025-01-20
- 台湾各界:期盼已久,热烈欢迎2025-01-20
- 厦金“小三通”航线每日往返班次增加至24个班次2025-01-20
- 世界各地蛇年生肖邮票“上新” 你最pick哪一款?2025-01-20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