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谈判再次延期 福兮祸兮?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12-05 09:50:20 | 来源: 新华网 |
资料图片
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谈判原定的“收官之战”,于11月18日至24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此次核谈未能在最后期限来临之际达成共识,伊朗和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德国)外长一致决定将核谈再次延期,至2015年6月30日,以便谈判各方进一步就一些核心问题进行磋商并消除分歧,最终达成各方均可接受的全面协议。
再次延期的决定,应该被视作谈判各方做出的明智之举。伊核谈判虽然未能在预定的期限内取得圆满成果,然而也并未被宣布彻底破裂。只要继续谈下去,就有进一步缩小并最终消除各方分歧,最终达成全面共识的可能。否则,谈判破裂,伊核危机重回原点,甚至变本加厉,从而加剧伊朗同西方国家的对立,势必致使中东乱局乱上加乱。
客观地说,多次延期确实揭示了伊核谈判各方难达共识的无奈。然而,更意味着各方看到了最终能够达成全面协议的一线希望。应该说,伊核谈判在某种程度上迄今还是取得了成果,特别是从2013年11月“初步协议”达成以来的1年时间里,谈判各方,尤其是伊朗与美国的分歧在逐渐缩小,在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问题上甚至已接近一致。
法新社认为,这1年来,伊朗与六国已在阿拉克重水反应堆、福尔多铀浓缩工厂、伊朗低浓度铀储备量、加强监督和核查机制等方面达成了临时性共识。目前主要分歧在于,伊朗究竟能保留多少台离心机。伊朗希望增加离心机数量,为核电站提供燃料,但西方国家主张伊朗减少离心机数量,以防止其具备能够在一年内生产出武器级浓缩铀的能力。此外,双方分歧点还包括全面协议的有效期多长、应以何种速度解除对伊朗的制裁等。
其实,伊朗核问题的实质,归根结底还是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问题,关系的龃龉酿成了互不信任。根据有关国际条约,伊朗坚持要求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理应无可厚非。但美国等西方国家总是担心,伊朗和平利用核能是假,研发核武器才是真。
分析人士认为,此轮伊核谈判未能圆满收官的原因,主要反映在政治和技术两大层面。
从政治层面看,一是核谈主要方伊朗和美国的历史仇怨一时难以消弭,双方难建互信;二是各自国内强硬派和地区盟友的掣肘起了一定作用。
众所周知,伊朗同美国已敌对多年,双方结下的恩怨根深蒂固。远的不说,仅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发生的事件就让伊朗人对美国深恶痛绝。1980年至1988年的两伊(伊朗和伊拉克)战争,美国选边站,支持伊拉克的萨达姆;1988年美国海军导弹击落一架伊朗民航客机,造成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丧生;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认为伊朗与“基地”组织有染,遂将其列入“邪恶轴心”名单;2006年美国和西方开始启动对伊朗多轮制裁,伊朗经济遭遇重创,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相反,在美国人眼里,对伊朗也无好印象。1979年伊朗策动的美国大使馆人质事件,违反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严重侵犯美国利益和尊严;近年来,伊朗支持叙利亚、黎巴嫩等地的什叶派武装,扬言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被美国认为是破坏地区稳定的“罪魁祸首”。彼此在对方心目中的不良形象短时难以改变,从而严重影响双方互信的重建。
伊朗和美国各自国内强硬派的掣肘,起到了较大负面作用。伊朗强硬派对核谈判及改善对美关系一直持迟疑和保留态度。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多次表示,“美国人在天鹅绒手套里藏着铁拳”。就在此轮核谈即将结束的前一天,200多名强硬派人士在首都德黑兰市一座核反应堆研究所门口示威,警告伊朗代表团不要为换取西方取消制裁而在核问题上妥协。美国政坛内部也不乏对核谈判的反对之声,一些共和党参议员一直在为伊核谈判制造麻烦,威胁将阻挠任何被其认为的“软弱协议”。两国强硬派的掣肘,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核谈的进程和结果。
美国中东盟友沙特和以色列对伊核谈判的抵制,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决策。沙特出于对伊朗地区野心的担忧,对美国同伊朗改善关系和推动伊核谈判的努力耿耿于怀;以色列更是明确反对美国同伊朗进行核谈判,总理内塔尼亚胡甚至扬言,如果伊核谈判达成全面协议,以色列将考虑对伊朗核设施采取军事行动。奥巴马政府即使想采取灵活立场,也不能不考虑沙特和以色列的反应和感受。
从技术细节层面看,谈判内容复杂,很多细节问题难以达成协议,其中最棘手的是离心机数量问题。伊朗曾自曝拥有1.9万台离心机,约有9500台正在运转。哈梅内伊曾经定调称,伊朗最终需要19万台离心机,才能满足未来几年核电站的燃料需求。而美国和西方国家则表示,最多只能允许伊朗保留4000台离心机。西方之所以不能在离心机数量上作出让步,是要力保伊朗无法在1年内生产出制造一枚核弹所需的浓缩铀的底线。
其次,一些涉及国防安全的内容,也成了双方难以达成一致的技术细节问题。比如帕尔钦军事基地核查及弹道导弹问题,伊朗难有后退余地。伊朗坚称这不属于核谈范围,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则一直坚持将其纳入核谈内容。
伊核谈判再次延期虽免遭无果而终,但展望未来7个月扑朔迷离的第二次“加时赛”,人们仍难掩疑虑。
首先,伊朗可以保留多少铀浓缩能力的问题,仍然是未来伊核谈判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一问题的表象看似技术问题,但实际是政治问题,它折射出的还是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伊朗核计划的不信任。尽管伊朗坚称其核计划是出于和平目的,但美国等西方国家则始终担心伊朗在稿核武器。要解决这一问题,美、伊两国领导人须以异乎寻常的胆略拿出异乎寻常的政治决断。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双方一时都难办到。
其次,机会稍纵即逝。一般认为,目前美伊两国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对解决伊核问题较为有利。为了打造政治遗产,美国总统奥巴马为缓和美伊关系和解决伊核问题下了较大赌注;为了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竞选纲领,鲁哈尼也下定了同美国改善关系、争取结束西方制裁的决心。伊核谈判比较良好气氛的形成,得益于奥巴马和鲁哈尼两个政府的政治意愿。“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旦情况生变,双方艰难建立的初步互信又要从头再来。而且,核谈一延再延,恐怕会损耗双方政府和民众的耐心。
再次,双方国内强硬派的掣肘可能变本加厉。载此次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中,民主党遭遇“滑铁卢”,对伊核谈判持消极态度的共和党获得国会两院的多数席位,民主党总统奥巴马成了“跛脚鸭”,其促谈决策势必受到制约。此轮核谈失败后,美国国会已有加大对伊朗制裁力度的呼声,明年1月共和党完全控制国会后这种呼声无疑会更高,这对未来的伊核谈判显然不利。从伊朗方面来讲,此轮核谈的失败,对鲁哈尼总统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尽管鲁哈尼不会屈从伊朗强硬派的掣肘,对伊核谈判的倾心也不会改变,但真正掌握伊朗权力的哈梅内伊。哈梅内伊不时发表的不利核谈和伊美关系的讲话,已让人难以捉摸,再加上国内强硬派可能加大的施压,核谈前景恐会受到更大重影响。
俗话说,“好事多磨”。伊朗核危机尚需更多的磨砺。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不难预见,未来的伊核谈判可能会成为伊朗强硬派和新一届美国国会中鹰派的靶子,谈判进程将更为艰难,前景将更难预料。美、伊两国领导人能否经受住考验?人们正拭目以待!(作者唐继赞,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举办2024-11-22
- 事关中国和东盟 这个论坛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4-11-22
- 中国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2024-11-22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