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牯岭街:为了一缕书香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12-29 10:53:51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高老板的店
“现在哪还有人看书啊。”高老板坐在“高老板的店”门前吃便当。
12月的台北,寒流来袭,冷风习习。中正区的牯岭街却聚集了比往日更多的人气。一年一度的“牯岭街书市2000”封街开卖,90多个摊位沿街而立,卖图书、文具、玩具和手工饰品,还有保健咨询、治安宣导以及意见征求等公益服务。
书乡风光不再 旧书店犹如点缀
很多人知道牯岭街,是因为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执导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现实中的牯岭街,则以旧书店和小剧场闻名。据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牯岭街全盛时期,有上百家店,除了卖旧书还有字画、唱片。“那时候,大家穷,小孩子来买旧课本、课外书。”高先生说,大人小孩都来牯岭街买书。
后来因为市政规划,旧书店很多被迁往光华市场,牯岭街从此一蹶不振。等到电子产品风行、网络售书越来越夯,牯岭街就更加没落。几年前,就只剩下三四家苦撑门面。到今年“书香市集”第一天,就只看到两家旧书店开门迎客了。
“牯岭街书市”的口号是“重温旧书乡牯岭街风华再现”,但这很难做到。“高老板的店”,店面已经隔成不足两米宽的窄窄长条,两壁是高及天棚的书架,中间过道两人便转不开身。另一个稍微宽敞的隔间已贴出招租告示。高先生说,他10年前从父亲手里接下店面,平时有自己的工作,只有逢周末才会开张。之所以还撑着,也不全是为了承钵,“自己也有兴趣,读读书,和买书的人聊聊天。”
“松林书局”则是最老的一家店,随便在网上搜搜,都可以找到关于这家店的文章。83岁的老板蔡镜辉,也是第二代。他的父亲蔡木林1945年创办书店。门楣上,蔡木林手写的“松林书局”招牌仍在,成捆的旧书塞满了门面。远看十分凌乱,但老店毕竟是老店,走近细看,乱中有序,图书成集整套地被捆扎在一起。市集时毕竟客人要多一些,蔡镜辉就在门口吃着简单的午饭,一头白发的蔡太太则坐在书摊前招呼客人。
办了十几年市集 希望重振老街
和很多台湾里长一样,已过60的郑珍珍直率、热情。她一边和邻居打着招呼,一边忙进忙出。1998年她当选龙福里里长。她说,2000年,他们决定创办牯岭街书市“也不晓得效果会怎样,就那么莽撞地想办出社区特色”。结果没想到,第一届书市格外受到好评,“人潮挤到爆,太感动了!原本只办一天,到第二届就延长到两天。到现在,已经举办了十几届了,成为中正区重大的艺文活动之一。”
龙福里希望重振牯岭街往日荣华,辛苦经营着书市。郑珍珍说,他们不但邀请一些出版社到市集销售积压书籍,还去拜托当年那些搬走的旧书店回来摆摊,最初“像请祖先一样求他们回来”。每年的书市,还花心思设计主题,尽可能创出新意。
今年因为台湾爆发“黑心油”风波,书市主题就定位“食安、健康”,邀请商家售卖有健康理念的商品,比如手工皂、首乌茶等。为了吸引人气,龙福里办公室前的空地上,还搭建了小舞台,邀请中山女高等学校社团定时演出。
重振老街也是当地人共同的心愿,当地也相当配合市集。中正区是邮政博物馆所在地,牯岭街上有10多家邮币社,都是历史悠久的老店。书市上,邮币社展售邮币、邮票,邮政博物馆则推出一项有趣的活动“时光信”——邀请游客写信给一年后的自己,邮政博物馆会帮忙一年后投进邮筒。
郑珍珍介绍,这项活动“人气非常旺”,之前已经办过两届。“去年一拉开邮筒,里面好几百封。”今年也很受欢迎,虽然天气冷,很多人都忍不住驻足,坐下来写信。还没上学的小朋友就信手涂鸦,画一幅画给未来的自己。一个男孩子更好奇地拉开邮筒,想看看信是怎么进入“时光隧道”。
不管书街兴衰 爱书情怀总在
要说书市集聚拢了多少人气,那是夸张。没有摩肩接踵,甚至称不上川流不息,只是有些画面散发温情,让人回想起人人爱书的昔日时光。
93岁的退役海军将领在女儿陪伴下,来到“书香市集”。在“高老板的店”里,老先生看中了一套两册的《王安石文集》。他高声询价,高老板伸出手说:“600元。”老先生嫌贵,摇摇头。他女儿在后面和高老板说:“你告诉他60元,我给你钱。”最后,老先生“便宜”地买到了心爱的书,高兴地走了。
一对七八十岁的老夫妇问高老板:“可有关于商代铭刻的书?”虽然没有找到目标,老夫妇低声讨论半晌,还是忍不住出手买了一本厚厚的旧书——林语堂著的《当代汉英词典》。年近90的易老先生独自来逛“书香市集”,他最近在写一本关于末代状元的书,想到牯岭街找些资料。虽然没找到想要的东西,他也没有空手,提着淘到的两三本旧书离开。
更多的来客是年轻父母带着小朋友。要么亲手用软陶做一只小蛋糕;要么挥动木锤,砸制小皮饰;要么选一本他们喜爱的童书,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父母也忙里偷闲,看一两眼旧书摊上的书。
在牯岭街小剧场附近,南海艺廊的几位工作人员受托征集民众对于当地都市更新的意见。他们请市民在地图上写下自己对文化设施选址的愿望,人们大多选择了自家附近。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的愿望是这样的:希望有“市图阅览室”、希望有“学生书局”、希望有“市图分馆”……也可能这答案不具代表性,喜欢到牯岭街逛书市的多半都是爱书人吧。即使书乡的昔日风采再难重现,爱书的情怀总还留在很多人的心间。张逊文/图
新闻推荐
- 埃及中国问题专家:春节是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2025-01-20
- 亚冬会火种采集“以冰燃火”难点是啥、怎样实现的?2025-01-20
- 台湾各界:期盼已久,热烈欢迎2025-01-20
- 厦金“小三通”航线每日往返班次增加至24个班次2025-01-20
- 世界各地蛇年生肖邮票“上新” 你最pick哪一款?2025-01-20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