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写真:走出史诗电影 赛德克青年接续文化命脉

《赛德克·巴莱》电影海报(图片来自网络)

 

中新社台北12月21日电 题:走出史诗电影 赛德克青年接续文化命脉

 

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郑巧

 

走出史诗电影《赛德克·巴莱》中最勇猛、彪悍的巴索·莫那(主人公莫那·鲁道次子)角色,赛德克青年李世嘉返身回到台湾中心位置的南投县仁爱乡。在鸡犬之声相闻的大山里,他从点滴开始,向父亲学习制作弓箭猎刀等祖先的技艺。

 

和《赛德克·巴莱》中许多非职业演员一样,拍片过程让李世嘉更多了解先辈往事,尤其是1930年10月底,南投雾社地区赛德克人以马赫坡社首领莫那·鲁道为头领发动的袭击日本警察所并抵抗军警围剿的雾社事件,以及数以百计的族人在大炮、毒气弹强攻下所付出的惨重牺牲。

 

“我不知道其他人的感觉,但火烧马赫坡这场戏让我心痛”,李世嘉说的是事件中赛德克人与殖民者决战的一幕,当时抵抗者美好古朴的传统房舍被日本人付之一炬。

 

现在,李世嘉的梦想就是重建赛德克人建筑并接续其传统手工艺。他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父亲李正义,这名魁梧有力的长者在族群里一直以存续赛德克文化为理想,他所制作的传统弓箭之厚重、细致可称一绝,导演魏德胜在影片中所采用弓箭多出自他手。

 

不过,与老茧上一再被磨破的伤口比,远离现代市镇喧嚣的生活才是对逐梦人的真正考验。每日长坐庭院,李世嘉和父亲握着刀削削编编,即便找几个同龄人一起打球都不可得。李正义也感到无奈,长辈往往轻易掌握的多种手艺,这一代孩子连学好一样都那么艰难。

 

一年多前,长期担任高山向导工作的李世嘉经历了可怕的病痛,也促使他更加心无旁骛地回归村庄。几十年来,台湾少数民族聚落中许多学历不高的男性出外闯荡,常在遇挫乃至流落社会边缘时返回家乡,被视为人生失败。

 

李正义让孩子相信,转过身去接续祖先文化,赛德克人其实可以很好地立足家乡土地甚至承担起延续文化这一更重要的使命。

 

父子用心地制作弓箭、指导访客体验山地少数民族弯弓射箭的传统,但这些收入要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并不容易。走过许多大山、部落,李世嘉看到,因为《赛德克·巴莱》和雾社事件的热血故事,赛德克的文化、历史也许能成为他和更多赛德克青年在家乡扎根的依靠。

 

在电影中出任赛德克语指导的马赫坡社后裔、南投埔里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退休老师郭明正,潜心收集、整理赛德克文史超过20年,《真相·巴莱》等著述曾引发很大反响。他也认为,电影带来的影响对今后赛德克社区的再造非常重要。

 

导演魏德胜曾说,赛德克人在“日据”时代被迫舍弃自身文化和传统信仰,无法成为“赛德克·巴莱”(赛德克族语中指“真正的人”),忍辱30年;是莫那·鲁道和族人自觉选择为信仰而战,赛德克人成其为真正的勇士。郭明正认同这样的阐释,他说,当年若任由殖民者肆虐,赛德克人只会从文化上消灭。

祖父是历史上也是电影中为阻挡日本军警进袭而砍断吊桥的起义赛德克人之一,郭明正认为,抗日壮举对于整个族群影响重大,正因为遭遇不同寻常的磨难和长期的心灵痛苦,赛德克人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其教育也在台湾各少数民族族群中保持较高水准。

 

当日在片场看着自己的学生李世嘉演出勇士阵亡的场景,郭明正“挡不住泪水簌簌滑落,为巴索·莫那的英勇而掉泪”。他看到的是,祖先原先即将隐没的历史透过影片得到意外的接续。

 

影片在2011年公映后,莫那·鲁道和雾社的名字家喻户晓。李世嘉父子位于仁爱乡南丰村的庭院,不时有电影迷上门访问勇士,感受赛德克人的历史遗绪。

 

明年1月底,李世嘉和父亲铺垫许久的露营地即将投入营运。这个小小的事业凝聚了一家人的心力,他们要引领都市里的时尚玩家来感受少数民族部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狩猎与制作等技艺、体验贴近“花乡”雾社山川自然的美好,还有电影中来不及讲述的更多故事。

 

郭明正和这对父子期待,到时,魏德胜与《赛德克·巴莱》剧组的朋友们都受邀前来,为李世嘉和他的梦想起步而加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