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映莲花 丽日别样红——澳门回归15周年纪实

“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84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香港人士时如是说。

 

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一项史无前例的创举,开启了澳门结束屈辱的殖民历史、大步回归祖国怀抱的历程。1999年12月20日,澳门终于回家了!

 

15年过去,这座中国南方小城如重获新生般焕发着生机,“一国两制”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抽枝,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昔日澳门荷影稀疏,如今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莲花宝地”,一派繁荣、进步、和谐的景象展现于世:民主政制稳步发展,经济在跨越式发展基础上开始向适度多元转身,民生福利得到有力保障,社会治安稳定有序,历史文化保护有成……

 

“根本就在于‘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强大生命力。”澳门特区现任行政长官崔世安说,澳门回归近15年来,得益于中央政府和内地的支持、基本法的保障、广大市民的团结耕耘,“一国两制”的实践不断向前推进。

 

濠江激荡,澳门正青春。

 

盛世莲开,丽日别样红。

 

“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澳门,一座被时光雕刻下深深印迹的南海古城,岁月的沧桑散落在街头巷尾。欧洲中世纪风格的市政厅广场前,熙来攘往的游人不时举起相机,留下“穿梭时空”的影像记录。

 

这个地标投射在历史的时间轴上,映照出澳门的前世与今生。站在这里,人们不会忘记母子离散的往事悲歌,更不会忘记15年前那个新旧时代的历史转折。

 

1999年12月20日零时,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澳门土地上升起,象征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在这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庄严神圣的时刻,市政厅广场前的人群一片欢腾,《歌唱祖国》的激昂歌声响彻夜空。

 

“习惯早睡的我,那晚竟半点睡意也没有。看着五星红旗和澳门特区区旗迎风飘扬,我怦然心动,兴奋莫名。”原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澳门特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何鸿燊回忆说。

 

回归带给澳门的不仅仅是喜悦和自豪,更有“一国两制”这把开启未来荣景的金钥匙。

 

15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对于回归后的澳门,却是书写沧海变桑田的浓重一笔: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财政收入增长超过9倍,失业率逐年下降至1.7%,居民人均月薪提涨超过1万澳门元……

 

“能够在3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实现如此惊人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崔世安说,澳门的发展成就是“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结果,是正确处理“一国”和“两制”关系、积极将自身发展纳入国家整体战略规划的结果。

 

抚今追昔,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领导制定对香港、澳门的一系列基本方针政策,开辟了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切实可行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妥善应对复杂矛盾与挑战,确保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和平稳过渡,使“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为生动现实。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作为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心系港澳同胞,将“一国两制”实践有机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图伟业中,并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中强调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

 

习近平同志担任国家副主席期间,曾于2009年1月间赴澳门考察访问,看望澳门同胞,为澳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鼓劲加油。担任国家主席以来,习近平多次会见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澳门的命运始终与祖国内地紧密相连。在祖国内地发展进程中,澳门将继续与祖国内地同进步、共发展。”习近平饱含诚挚情感的话语,深深感动了澳门同胞,激励着澳门社会不断奋进。

 

15年来,中央政府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始终把保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作为处理涉澳事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干预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全力支持特区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全力支持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保持和谐。

 

15年来,澳门同胞深切感受到国家无微不至的关怀。从保障粮油、蔬菜、禽肉及饮用水等民生物资供给,到帮助特区应对非典疫情、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从《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其补充协议的实施,到“十二五”规划将港澳发展单独成章,提出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一项项“力挺澳门”的举措温暖人心,更鼓舞信心。

 

为支持特区教育事业,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9年接纳澳门大学在横琴岛建设新校园的建议,授权澳门特区实施管辖。这是“一国两制”下的重要创新,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生命力和灵活性。

 

回归那年,黄洁贞还在念高三,如今已是澳门特区立法会的议员。从护理人员“跨界”成为民意代表,这个年轻的澳门女性感慨地吐露心声:“回归后,我获得了与特区一起成长的机会,当选议员更给予我代表民意参政议政的新发展空间。努力回报社会,回报特区的培养,是我未来工作的信念。”

 

殖民统治的历史画上句点,回归祖国使澳门人有了主人翁的地位。《澳门日报》不久前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并根据宪法和澳门基本法,授权澳门特区实行高度自治。这是澳门历史的一次深刻转变,也是澳门民主发展的一次伟大实践。”

 

澳门基本法规定,特区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由澳门永久性居民组成。15年来,澳门先后选举产生了四届行政长官和五届立法会议员。首任行政长官由200人组成的推选委员会选举产生,第二任开始由人数更多、更具广泛代表性的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同时,立法会议员人数由23人增加到33人,其中直选议员名额增加最多。

 

“回归那天起,澳门同胞就既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主人,也是国家的主人。”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副主任冷铁勋说,澳门特区严格按照基本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充分保障澳门居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开创了“澳人治澳”新局面。

 

检验制度正确性与科学性的标准,最终在于是否造福于民。15年来,二次分配使广大澳门居民切实共享特区发展成果,澳门的民生福利水平大幅提升。

 

据统计,澳门的社会保障支出在1999年至2013年间增长超过13倍,其中养老金由每月1150元澳门元调升至3180元澳门元。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体系日益健全,其中仅现金福利政策就包括现金分享、社会保障津贴、医疗券、住房电费补贴、学生津贴、豁免房屋税等。

 

回归没有改变澳门多元文化的特色,反而增添了她的吸引力。不仅部分葡萄牙人选择安心留下,一些“新移民”也陆续来到这座别致的东方小城。

 

63岁的建筑师若热·费雷拉在澳门已经生活了30年,在他眼里,澳门虽不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城市,却是接纳他和他选择的地方,“澳门是我的家,我属于这里”。在大学任教的安娜·科雷亚则说:“现在在澳门生活的葡萄牙人更能融入当地社会,希望在这里创造未来,而不再只作一个过客。这些年,有不少葡萄牙青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澳门发展,他们觉得这里机会多且适合生活。”

 

15年过去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创造性实践使这颗“南海宝石”更加闪亮迷人。诚如国务院港澳办原主任鲁平所说,澳门回归以来,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是“一国两制”成功落实的“范本”,说明“一国两制”的政策是正确的。

 

背靠祖国活力绽放

 

霞光还未完全褪去,拱北-关闸口岸准时打开,往来络绎的人潮在这条连接澳门与内地的“莲花古径”上川流不息。

 

澳门回归15周年前夕,国务院批准珠澳口岸实行新的通关安排。12月18日起,拱北口岸通关时间早晩各延长1小时,莲花横琴口岸24小时通关,珠澳跨境工业区口岸零时至7时对内地劳务人员、学生和澳门居民开放。这一新规定将进一步便利澳门居民在内地置业,降低生活成本,拓展澳门民生发展空间。

 

对澳门这样的城市而言,由口岸通关量就可见其经济发展的大体情况。回归后,尤其是国家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游”后,澳门各口岸通关总量持续增长,2007年首次突破全年1亿人次大关。

 

15年来,澳门旅游、会展、餐饮、酒店、交通及零售业欣欣向荣。1999年访澳旅客不足800万人次,2013年创下2932万人次的历史新高,全年旅客总消费高达595亿澳门元,较2012年增长14%。

 

这仅是回归后澳门保持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澳门媒体日前刊文指出,澳门是典型的微型经济体,但“小舞台上演大剧码”,实现了跨越式成长。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妇女联合总会会长贺定一则说,回归前,澳门连续4年经济负增长,澳门人对回归后的发展充满期待,但做梦也没想到现实的荣景大大超乎预期。

 

商人对时代变化往往是最敏感的。“回归后,治安好了,游客多了,生意好做了。”食品业者凌万义在澳门的产品售卖点超过了百个,他更借着CEPA的春风打开了内地市场,还成为首批在CEPA框架下到内地经商的澳门个体工商户,在珠海的店铺经营得红红火火。

 

2006年起,符合CEPA原产地标准的澳门产品进入内地全部实施零关税。截至2014年6月底,澳门CEPA受惠商品货值达5.3亿澳门元,关税优惠4316万澳门元。在服务贸易方面,内地对澳门在40多个领域采取了383项开放措施。

 

“合作最为紧密、范围最广、力度最大的,莫过于粤澳合作。在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本着平等共赢、互惠互利的原则,深化粤澳合作已成为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央政府驻澳门特区联络办公室主任李刚说。

 

地域狭小是制约澳门发展的“老大难”问题。200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澳门特区政府填海造地361.65公顷,用以建设新城区。

 

也是2009年,国务院批复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提出把与澳门一水之隔的横琴建设成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如今,横琴新区开发如火如荼,注册登记澳资企业已达213家,投资总额达1842亿澳门元;横琴粤澳合作产业园5平方公里用地已达成协议,特区政府推荐33个项目进驻,已签约和供地17个项目,总投资超过560亿元人民币。

 

粤澳合作步伐加快,还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方面。众所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在不久的将来建成通车后,将使澳门与香港的公路交通缩短至半小时。

 

展望未来,澳门经济学会理事长柳智毅认为,粤澳经济合作将愈加畅通,两地整合向纵深发展,将有利于澳珠携手建设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共同打造世界级新经济区域。

 

“回归以来,中央十分重视在制度层面推进澳门经济社会较快发展,通过规划明确澳门在国家总体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帮助澳门摆脱结构性难题,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的宏伟目标。”李刚说。

 

很长一段时间里,澳门经济以博彩业“独大”,结构单一意味着巨大的经济风险。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是中央充分考虑澳门历史现实情况后提出的极富前瞻性的方针。

 

有了明确的定位和国家的支持,澳门特区政府积极研究探索,制定出中、长期计划和落实措施,《城市规划法》与《文化遗产保护法》等一系列旨在为发展与保护难题扫清障碍的法律也获得通过。

 

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造访澳门的游客踩着石子小路,穿过古旧拱廊,欣赏东西方古老建筑“比邻而居”,沐浴在小城风情独具的历史文化氛围里。西方媒体这样评论说:“人们来到今天的澳门,不再只是玩把扑克牌就走。”

 

回归以来,澳门还注重发挥独特优势,在国家支持下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中央政府决定在澳门建立中国-葡语国家论坛,支持澳门承办“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迄今已举办四届。由中国政府倡议,国家开发银行和澳门工商业发展基金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与葡语国家合作发展基金”,总规模达10亿美元。

 

“国家好,澳门就好”,这句话已成为澳门社会的流行语。崔世安对此有更具体的解说:“澳门是国家的一份子,要努力将澳门与国家连在一起,才能真正发展好。”

 

爱国爱澳薪火相传

 

澳门莲峰古庙内,一尊林则徐石雕像巍然屹立。1839年,这位一身正气的民族英雄来到澳门视察禁烟,曾在这里对葡萄牙官员重申中国对澳门的主权。无奈的是,48年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葡北京条约》,葡萄牙从此可以“一体均沾”地享受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的所有侵略权利。

 

然而,长期孤悬海外的澳门,从未因殖民统治而割断与祖国的联系。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花一木,无不记载着爱国志士仁人奋斗的足迹。在中国追求独立富强的征途中,澳门从未缺席。

 

在已有140多年历史的澳门镜湖医院,有一尊孙中山先生雕像。1892年,孙中山应邀来到这家医院,出任西医局首任义务医师。正是在澳门,孙中山开始了其医生兼革命家的生涯。史料记载,澳门同胞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给予了大力支持,辛亥革命前后多次捐款,善款均由镜湖医院转交。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澳门进步华人与社团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慷慨筹款捐输,组织宣传活动,唤醒民众齐心救国。广州、香港陷落后,澳门张开双臂接纳25万难民,开办了140多所学校为祖国培养人才。一批澳门热血青年奔赴抗日战场,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

 

在氹仔的孝思墓园,长眠着著名爱国人士马万祺先生。这位备受澳门人尊敬的长者,青年时代就投身抗日事业,捐出5万大洋结婚筵金用以抚育抗日遗孤。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马万祺团结港澳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祖国内地建设。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他坚决拥护,先后出任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澳门特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频繁奔走于澳门与北京之间,为实现澳门平稳过渡、顺利回归呕心沥血。

 

澳门同胞对五星红旗怀有非常特殊的感情。澳门特区全国人大代表李沛霖回忆说,葡澳管治时期,为了能升起一面祖国的国旗,他在百货公司当职员的父亲曾与同事一道,想方设法,甚至不惜冒着风险。“父亲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刻。”他说,澳门同胞爱国爱澳的传统如此坚实,与前辈们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最令澳门同胞激动而难忘的时刻,还是1999年的那个回归之夜。在全世界的瞩目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高高升起,从此永远飘扬在澳门的土地上,多少人眼含热泪,壮怀激越。

 

带着这份无比珍贵的民族记忆,澳门迈入了春意盎然的新纪元。回归15年来,“一国两制”成功实践,澳门经济社会在国家的关怀与支持下持续发展进步,融化在澳门同胞血液中的爱国爱澳传统,凝聚升华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从每天早晨金莲花广场的升国旗仪式,到航天员、奥运冠军来访时受到的热烈欢迎,再到特区政府和民间举办的丰富多彩的国民教育体验活动……“澳门人将自己的心与国家紧紧连在了一起。”崔世安说。

 

回归以来,广大澳门同胞尤其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和民族归属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澳门同胞来到内地,在文化母体中接受滋养,亲身感受民族复兴所带来的自豪与荣耀。

 

暨南大学是一所招收澳门学生较多的高等学府。学校经常组织澳生踏访革命圣地、重走丝绸之路、探访晋商文化……一次又一次的亲身体验中,民族情感与国家意识深深渗入年轻的心灵。“祖国横跨万里疆土,东南西北各有风情……那是一片世代相传、被无数前人下笔歌颂的大好河山。”文学院的澳生黎笑怡在游记中写到。

 

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持续多年的民调显示,“一国两制”和“爱国爱澳”稳居澳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前三位;超过八成受访者为自己是中国公民而自豪。冷铁勋分析说:“这说明,澳门不仅实现了法理上的回归,更实现了人心的回归。”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澳门基本法,2009年澳门特区制定并高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法》,以贯彻落实基本法第23条的宪制责任。法案公开咨询期间,澳门民间团体所作调查显示,逾九成受访者认同澳门特区有责任维护国家安全。时任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表示,这充分体现了澳门人的爱国精神和对国家安全的责任感。

 

责任源于认同,源于主人翁的意识,源于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深沉情感。

 

当一次次灾害降临,澳门同胞都感同身受,及时援手,慷慨捐助。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澳门特区政府第一时间向灾区提供救灾物资,并迅速派出医疗队伍深入灾区,总计援助金额达55亿澳门元。目前,澳门援助的103个重建项目都已顺利完成。

 

澳门红十字会中央委员会主席黄如楷回忆说,那场惊天大地震发生后,澳门各界踊跃捐助,充分体现了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那是澳门红会成立以来接收捐赠款物数额最多、规模最大、捐赠人数最多的一次。

 

不久前,一幅长10米、宽1.5米的巨幅艺术品被安放在中葡职业技术学校,吸引了许多青年学生争相观看。这幅名为“喜迎回归十五载,筑梦飞翔建未来”的“大照片”,由1999名生于1999年的学生的笑脸组成,用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澳门的祝福。

 

“这将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照片。”蔡高中学的黎玉嫦是众多“笑脸”中的一员。

 

15岁的年华,青春火红。回归祖国15年的澳门,英姿勃发,生机无限。

 

面向未来,澳门有着无限的憧憬和坚定的自信。这憧憬和自信源于对正确道路的坚定选择,源于对“一国两制”的深切认同,源于对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执着追求。

 

“澳门成功实践‘一国两制’,社会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向世人展示了‘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全国人大代表、澳门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刘艺良说,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追求的目标,澳门同胞将与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共圆中国梦。(参与采写记者:赵博、刘畅、刘冬杰、査文晔、李凯、毕玉明、刘欢、黄歆、陈君、谈昦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