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编辑: 李思媛 | 时间: 2014-11-28 11:34:12 | 来源: 海峡飞虹 |
“阿拉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中国人眼中的阿拉伯摄影展”开幕仪式上,阿盟驻华大加尼姆•希卜里致辞。
“阿拉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中国人眼中的阿拉伯摄影展”,泉州市委副书记致辞。
海峡飞虹消息(记者 葛怀宇、董丽微):11月27日,“阿拉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中国人眼中的阿拉伯摄影展”、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文化遗产精品展等文化交流、展示和研讨活动在泉州拉开帷幕。来自埃及、塞尔维亚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阿拉伯联盟的驻华使节,中国文化部、福建省及泉州市等的政府官员及社会各界代表共同出席了开幕仪式及各项交流研讨活动,以更为紧密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作为11月26日开幕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阿拉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等活动生动展示了1300多年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等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局长助理李立言说:“今年恰逢中阿友好年和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十周年,此次非遗展和摄影展是第三届阿拉伯艺术节泉州分会场的重要项目,也是首届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重要内容,无疑会成为中国民众了解中阿文明对话与中阿文化交流的窗口。”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形成的、连接欧亚大陆以及北非、东非等地区的商贸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通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象征着和平、友谊、交往、繁荣。阿拉伯联盟驻华大使加尼姆·希卜里在泉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阿关系不仅局限于经贸往来,也延伸到文化交流、增进友谊方面,丝绸之路便是这种友好关系的一个象征。对于海上丝绸之路,阿拉伯国家尤其是海湾国家和港口城市都希望积极参加建设,希望加强与中国在各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双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
加尼姆·希卜里大使说,过去,丝绸之路将中国的瓷器、丝绸带到了阿拉伯国家,但中阿关系并不局限于经贸往来,也延伸到了文化领域。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中阿友谊的最好象征,现在阿拉伯国家希望重新打造这条新丝路,增进双边合作和交流。
泉州作为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以其古老的文化印证了深厚的中华文明及中阿传统友谊,在加强中阿经济、文化纽带上起着极为重要的建设性作用。1300多年前,就有阿拉伯人沿着海陆丝绸之路来到泉州,把伊斯兰文化艺术带到了泉州。历史上,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多达十万多人,迄今泉州仍然拥有阿拉伯后裔5万多人,他们是中国与阿拉伯等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交往的历史见证。泉州佛教文化、印度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阿拉伯文化等多元宗教文化汇聚的特色给埃及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和科技参赞侯赛因·伊卜拉欣博士留下了印象深刻。他说,“我们发现,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可以增加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从而影响和加强经济贸易交往。我们需要建立文化上的丝绸之路,增加双方了解和联系,民心相通,促进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我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施惠于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有利于它们的经济发展。经济交往建立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之上,民心相通了才能更好地加强双方交往。双方交流可以带来投资项目和经济项目,也可以为双方青年提供就业机会,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会从中收益。”
侯赛因·伊卜拉欣认为,“阿拉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中国人眼中的阿拉伯摄影展”在泉州以及北京、西安、银川等多地的巡展活动,是向中国人民介绍阿拉伯文化,展示阿拉伯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民俗民风,促进双方文化交流的好机会。
新时期,丝绸之路已经被赋予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内涵。作为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明星城市,泉州市政府提出,将致力于扩大多元文化交流,以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为主线,积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泉州市委常委、副书记周银芳说,“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人们,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互通有无、彼此了解,跨越艰难险阻,搭建友谊的桥梁。而今,丝绸之路再次紧紧地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我们有理由相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定更加包容和和谐,更加繁荣和发展,世界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举办2024-11-22
- 事关中国和东盟 这个论坛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4-11-22
- 中国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2024-11-22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