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01船圆满完成首航任务
编辑: 刘燕枫 | 时间: 2014-11-18 21:25:14 | 来源: 中国文化报 |
“中国考古01”船外观
内部廊道
自今年9月初在青岛首航以来,“中国考古01”船工作进展如何,最近又有什么新情况,一直为大家所关注,日前,记者跟随由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国家发改委地方经济司和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共同组织的2014年“海疆万里行”采访团,再次走近“中国考古01”船,来为读者揭示它的最新情况。
发掘东坑坨I号沉船遗址
东坑坨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曹妃甸港区毗连处。沉船位于东坑坨西南侧,距离海岸线约30千米,当地俗称“西坑”。唐山从宋代起就有海运,一直到元明清及近代,沿滦南、乐亭北上秦皇岛、东至大连、营口一线一直是渤海湾北路的重要海运航线。
据东坑坨I号沉船水下考古队队长梁国庆介绍,根据渔民提供的线索,2012年河北省文物部门在唐山沿海进行了走访调查。2013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组队对东坑坨海域进行了重点调查,发现水下沉船2处,分别编号为东坑坨I、II号沉船,初步获取了一批精确的声呐图像和其他数据资料。9月30日至10月30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再次组队,利用“中国考古01”船对东坑坨I号沉船进行了重点调查,对该遗址的埋藏环境、水下保存现状以及沉船的性质进行了进一步了解。
“此次我们发现的标本多为铜质、铁质船体构件,少量瓷器,初步判断为民国时期包覆铜皮的铁木混合结构船。”梁国庆告诉记者,调查结果显示,该遗址为水下突起堆积,南(艉)北(艏)方向,长52.39米、最宽23.87米、最大高差7米,表层分布大量压仓石,堆积南端中部暴露疑似龙骨,堆积中部散落船体铜、铁质构件,并散落有煤块和疑似锅炉构件,南端发现疑似动力轴,堆积四周暴露大量船板,船板外壳包覆铜皮,内侧夹钢板。
东坑坨I号沉船遗址是继山东蓬莱沉船后渤海湾发现的又一重要水下沉船遗址,该沉船保存较好,时代代表性较强,为研究我国近代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后勤服务细心周到
国家文物局在与国家海洋局签署的“关于合作开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框架协议”下,通过国内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所属的青岛环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对“中国考古01”船进行运行维护管理和技术服务,并负责船舶的日常运行。
“中国考古01”船在重庆建造完成后,于7月28日回到青岛,由青岛环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完成了该船的证书办理和船舶备航工作,在9月4日离开青岛赴辽宁省和河北省海域执行水下考古任务,历时57天,于10月30日顺利回到青岛港。在“中国考古01”船执行首航任务期间,船员们除了负责航行安全外,还全力做好条件保障和后勤服务工作。
青岛环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党委书记陆会胜告诉记者,为了提升船舶服务质量和层次,在开航时,船员们为考古队员讲解示范了海上的安全救生常识和在应急情况下的处置措施,介绍了船上垃圾管理和分类等情况。在考古队员进行水下工作期间,船员们诚心征求队员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工作中的不足。由于海上涨落潮时间每天都不相同,考古队员下水工作的时间也无法固定。为了更好地配合考古队员工作,船上就提前或推迟队员们的用餐时间,并注意增加饭菜的种类,尽量提高饭菜的质量。在海上进行水下考古作业期间,尽管每天上下船的人员较多,船员们仍然尽力做好对船上公共区域的卫生管理。每个区域都落实到人,每天进行清洁,不允许有卫生死角。
通力协作保平安
“中国考古01”船是一艘电力推进船,所有机械设备的有效运行都是依靠船上的3台主发电机供电来实现。“船舶出厂后,所有的机械设备都处于磨合期和试用期,船上的一切设备都没有在实际的海上作业中正常使用操作过,船员们不仅要维护保养日常的轮机设备、通信导航设备和甲板机械设备,还要负责保养管理维护船上的科考潜水设备。” 陆会胜表示,开航前,环海研究院针对该船制定了详细的日常维修保养计划,船员们在海上工作期间系统地检查了各动力设施和各种管路,及时发现并处理隐患。另外,船员们还积极配合水下考古工作队员的工作,针对他们的使用工具的要求和特点,进行了适当的改装,在手柄处加装了手环防止丢失,对锋利和较尖锐位置进行了打磨。当考古队员使用的抽吸水泵因故障不能使用时,船员们凭借他们的经验,对其进行了修理。
“由于水下作业有着严格的安全要求,基本上风力超过6级就无法进行潜水作业。此外,流速过快和涌浪过大也不适合进行水下考古作业。因此,获得及时、准确的海洋环境预报显得尤为重要。”梁国庆表示。
及时获得海事气象等相关保障信息,对“中国考古01”船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主要依托于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北海预报中心提供及时的监测数据和预警预报。
“北海预报中心建有完善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网,通过海洋站、浮标、卫星遥感和船舶观测等方式对所辖北海区进行全天候实时立体观测。”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主任曹丛华告诉记者,该监测系统不仅可以获取波浪、涌浪、风速等数据,还可以获取水下的盐度和海水流速等数据。同时,北海预报中心可以通过北海区海洋监测站实时资料通讯系统,实时获取各类海洋观测资料,并可通过网络共享全国沿海海洋环境监测资料。而这些数据,也将第一时间发送到“中国考古01”船上,保证船上水下考古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船只的航行安全。(中国文化报 作者 刘修兵)
新闻推荐
- 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举办2024-11-22
- 事关中国和东盟 这个论坛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4-11-22
- 中国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2024-11-22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