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有海浩无穷——从闽人与海解码中华海洋文化基因

 

东南有海浩无穷——从闽人与海解码中华海洋文化基因

 

 

漳州东山岛百舸争流。(福建省委宣传部供图)

 

踏上福建最大岛屿平潭岛,裹挟着鲜咸水汽的强劲海风扑涌而来。面朝大海的壳丘头山坡上,静静伫立的复活节岛石像、夏威夷茅草屋等文化符号,与遥远的太平洋岛屿相呼应。

 

更早于大航海时代来临的数千年前,人类曾掀起一场大规模的海上移民。他们的后裔如今遍及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岛屿,被称为“南岛语族”。研究和考古发现,平潭,正是“南岛语族”先民们扬帆启航的一个重要起点。

 

闽在海中。扼守中国东南海疆的福建,3752公里海岸线蜿蜒曲折,2200多个岛屿星罗棋布。

 

从先秦时期闽越人“刳木为舟”,到宋元泉州港“涨海声中万国商”;从明代郑和自闽江口伺风下西洋,到近代闽籍侨胞“下南洋”闯荡……以海为田的福建人,血脉里流淌着奔腾的海水,基因中镌刻着逐浪的勇气;陆海交汇的福建大地,见证了中华民族耕海驭海的峥嵘历史,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植入厚重的蓝色底蕴。

 

碧海无垠、依海图兴。当建设海洋强国的号角吹响,历史回声与时代呼唤在东南大海上碰撞激荡。立足“海峡、海丝、海洋”独特优势,弘扬海洋文化、传承海洋精神、赋能海洋经济,福建这个世界海洋史版图中的显目东方坐标,正在以海洋文化为重要支点,加速驶向更远的深蓝。

 

 

东南有海浩无穷——从闽人与海解码中华海洋文化基因

 

 

俯瞰厦门鼓浪屿海景。(福建省委宣传部供图)

 

千年帆影凝萃蓝色文明

 

1773年12月16日深夜,北美波士顿码头,为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愤怒的当地民众将港口中342箱茶叶尽数倾倒入海。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起历史上著名的倾茶事件,成为美国独立运动的开端。

 

从福建武夷山到美国波士顿湾,太平洋西岸的一片叶,竟引发大西洋彼岸的一场剧变。这是武夷茶在国际海洋贸易中深远影响的一个缩影。从17世纪荷兰商人运抵欧洲开始,武夷茶便成为东西方海洋贸易中的顶流。

 

在对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福建行销海外的尖货可并不止茶叶。

 

福建这片被山海浸润的土地,陆上人稠地少山谷瘠,向海则港深水阔浩无穷。千百年来,闽人化巨海为夷途,走洋如适市。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福建早期古文化便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至唐代时,已逐渐形成沿海经济文化带。宋元时期,福建的海洋文化特性更是充分彰显。

 

走进“世遗之城”泉州,古海关遗址市舶司、外销陶瓷生产基地德化窑址、记载航海贸易仪式的九日山祈风石刻……皆是昔日盛极一时的海洋商贸见证。宋元时期的泉州以“刺桐港”驰名于世界,来自南亚、东南亚、阿拉伯等地区的各国商人纷至沓来贸易生活,从海外运回的香料、象牙、珊瑚、珠宝等商品在此集散交易,陶瓷、铜铁、丝绸、农副产品等福建物产源源不断地发往世界各地。

 

彼时,与泉州建立贸易关系的国家与地区高达99个。“宋朝时的泉州可能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宋怡明如是说。

 

泉州的开放包容让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彭慕兰印象深刻,他在《贸易打造的世界》中写道:“即便今天,也几乎没有哪个港口能像大约一千年前的泉州那样真正具有世界性。”

 

闽人善舟,以楫为马,是他们耕海牧洋的底气。

 

 

东南有海浩无穷——从闽人与海解码中华海洋文化基因

 

 

位于平潭的壳丘头遗址博物馆所展示的南岛语族历史。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邓倩倩 摄

 

下西洋、平倭寇、收台湾、使琉球……都能见到一个福建“土特产”的身影——福船。历朝历代,福建都是全国重要的造船基地。福船拥有先进的水密隔舱技术,不仅便于货物分舱,也利于远洋航行。南宋名相吕颐浩在《论舟楫之利》中直言:“海舟以福建为上。”

 

“福建之于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有诸多重要贡献,除了福船,还有闽籍水手最早使用的航海罗盘、量天尺等技术,有力推动古代中国从经验航海迈入计量航海时代。”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刘义杰说。

 

尽管历史更迭,福建的海洋活动却几乎从未中断。宋元之后,明代虽施行海禁,但仍留漳州月港外贸通商,郑芝龙等武装海商更是“独擅通洋巨利”。明清的福州港,是与琉球王国交流的重要口岸,郑和七下西洋的驻泊地和开洋地。鸦片战争后,福州马尾船政诞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化海军人才、中国第一支舰队,彰显东方古国向海图强的决心,由造船工厂、船政学堂和福建水师构成的海军系统,成就近代中国海军“无闽不成军”的传奇。

 

登上长乐郑和史迹陈列馆的圣寿宝塔眺望闽江,郑和船队驻舶的太平港早已沧海变桑田,只有其刊立的《天妃灵应之记》碑仍完好地保留在史迹陈列馆里。碑文记录其七次下西洋曾抵达南天竺、锡兰山、古里等30余国的历程及航海成就,并彰显妈祖护佑事迹。

 

以妈祖为代表的海神信仰,是艰辛危险的航海活动的强大精神支撑,亦是中华海洋文明的重要符号。这个发源于莆田湄洲岛的信俗,原型是北宋年间因救助海难逝世的林默。人们感念她的善行而立祠供为海上保护神,重要的航海活动前都要先祭妈祖祈求平安。

 

沿袭至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亿多信众、近万座妈祖庙宇。2009年,“妈祖信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阔的海洋给予闽人放眼世界的胸襟。从早期航海指南“针路簿”,到编撰《东西洋考》《东洋南洋海道图》等海洋知识图谱,为古代海洋文明的形成与传播筑牢根基;从近代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到严复翻译《天演论》,这些思想先驱如同矗立在海岸的灯塔,引导着中国人突破藩篱,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以往,人们通常认为中国是陆地文明,但回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学界越发形成清晰的共识:海洋性在中华文明体系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日根说,从民众的海洋意识、航海能力以及文明的辐射力与持久性来看,闽人经略海洋的历史构成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文化支撑。

 

踏浪寻根守护海洋文化遗产

 

闽海泱泱,福建海洋文化遗产恰似散落的珍珠,串联起人类探索海洋、逐浪深蓝、敬畏自然的壮阔历史长卷。

 

在漳州古雷圣杯屿海域之下,近年来一艘元代海船持续引发关注。水下考古工作者手持特制毛刷,在幽暗的海底世界中,以厘米计算的精细操作拂去岁月的尘泥。谁承想,数百年前不幸的海上悲剧,竟意外留下跨越时空的文化瑰宝。

 

 

东南有海浩无穷——从闽人与海解码中华海洋文化基因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第二层船载文物埋藏情况。(国家文物局供图)

 

“我们花了10多年的时间,从发现沉船、与盗捞分子斗智斗勇,到2023年完成水下考古发掘提取文物。”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阮永好说,这是出水外销龙泉瓷最多的一艘沉船,出水船货及船上生活、航海相关文物共1.7万多件,实证了元代海上商贸的盛况。

 

圣杯屿沉船仅是福建水下文物的冰山一角。“全省现已发现水下文化遗存近50处,仅平潭海域已确认沉船遗址就有10多处,年代从五代延续至明清,是我国沿海沉船遗址分布最密集、种类最多样、年代序列最完整的海域。”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说,前不久,省文物局与福建海警局建立水下文物保护执法协作机制,共同守护水下文化遗产。

 

 

东南有海浩无穷——从闽人与海解码中华海洋文化基因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船舱内码放的瓷器。(国家文物局供图)

 

珍视与保护让大量丰富的海洋遗产得以活态保留。

 

正在推进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福建同步开展“海丝”文物、海洋文化遗产资源专项调查。这些珍贵遗产,以古老的港口码头、海防要塞、渔村民居等为载体,依然焕发着熠熠光彩。

 

在厦门湾的碧海绿波之中,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海上明珠鼓浪屿。近代中西方文明在此交汇,千余幢中西合璧、风格各异的风貌建筑,向世人呈现历史国际社区的人文魅力。

 

上世纪80年代初,鼓浪屿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遭到挤占蚕食,岛上的地标性建筑八卦楼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在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厦门市拨款30万元用于修复八卦楼,解了燃眉之急,也扭转了鼓浪屿的命运。

 

从那时起,厦门用全局眼光对鼓浪屿全岛进行保护。2017年7月,鼓浪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岛上,鲜活的历史建筑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各类博物馆讲述着鼓浪屿的前世今生……

 

保护成果接连涌现。4年后,名城泉州作为又一处海洋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41平方公里的古城全部列入遗产保护缓冲区,在国内的地级市中尚属首个。

 

22个遗产点囊括制度、生产、运输、宗教等海洋社会系统,是泉州政府和百姓力保下来的文化结晶。遗产点之一的安平桥,1957年险些被拆除,有关部门迅速行动阻止拆毁,此后各级政府多次拨款保护修缮,甚至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安平文保所”。

 

如今,以城为单位的世界遗产地,大到让世界看见泉州,小到连渔民都视其为珍宝。在世遗点所在地之一的石湖村,赶海的渔民、种地的菜农、返乡的青年,积极承担“护遗员”角色。“从劝导村民到民众自觉,保护遗产凝聚成全民共识。”“90后”青年郭增沛在石湖码头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站守护近8年,他兼当导游,只为让更多人了解宋元时期的石狮海洋记忆。

 

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深化海洋文化宣传阐释、培育壮大海洋文化产业、推动海洋文明交流互鉴,近年来,福建从省级层面加大海洋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

 

福建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系统实施海洋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时代精神激活海洋文化生命力,依托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平台创新展陈方式,让文物说话。福建省还系统整理市级及以上涉海非遗代表性项目200个,推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新活力;组织出版全国首部海洋通识教育综合读本《海洋文化十八讲》,试点在厦门大学等6所院校开设海洋文化通识课程,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历史从未消散,海洋文化的活态遗产,在当代人的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生。

 

在闽东,人们用诗歌来打开海洋、认识海洋、传播海洋。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闽东诗群代表人物汤养宗笔下,“人站在浪尖/被大海一次次举起来/在东方之海/这是我的蓝土地”。“海的女儿”叶玉琳回忆从小赤脚跟在大人后面,到海滩上捉螃蟹、捞鱼虾的情景,写下“比岸更重的人影在潮头忙碌着/闪烁着水光的挂蛎/涂满淡金色鱼鳞的小船”……

 

 

东南有海浩无穷——从闽人与海解码中华海洋文化基因

 

 

福州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城内,原造船厂车间改造成《最忆船政》折叠剧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邓倩倩 摄

 

位于福州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城,轮机车间等老建筑经修缮后或成为展示馆,或改造为折叠剧场。一出《最忆船政》,将150多年的船政时光浓缩进70分钟的演艺中。观众置身于不断折叠变化的剧场,沉浸式感受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船政历史和中国向海图强的足迹。

 

自2023年底首演以来,《最忆船政》吸引观众近10万人次,赢得市场的广泛好评。“在福州马尾这个中国海军梦的启航之地,带领大家重新认识船政,亲历一代又一代人对海洋和远方的向往,这是我们的创作初心。”《最忆船政》总监制、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说。

 

 

东南有海浩无穷——从闽人与海解码中华海洋文化基因

 

 

泉州石狮祥芝渔港,一个由凿冰室改造的码头咖啡馆成为网红打卡点。

 

向海图强激荡人文经济交响

 

海水所到之处,就有福建人打拼的身影。

 

据统计,4200万人口的福建,海外有闽籍华人华侨约2000万人,遍布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流水千里,不断其源。近代以来,远渡重洋的福建人凭借吃苦耐劳的品质、灵活变通的经商头脑,在海外建立起庞大商业王国。福建华侨不仅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也源源不断地向国内汇寄家书和款项,形成特殊的历史产物——侨批。常见“汇去银元二百,五十修祠,五十办学,百元扩店”此类记载,成千上万的侨批维系着侨胞与祖国家乡之间剪不断的纽带。

 

离家越远,海外侨胞的家国情越浓。国家存亡之际,陈嘉庚、黄乃裳等著名爱国侨领,倾囊捐资助力抗战与革命事业,支援祖国建设。改革开放后,侨胞又纷纷回乡投资兴业,为福建经济腾飞添砖加瓦。

 

上世纪90年代,福清籍华侨、印尼首富林绍良响应福州市委号召,与政府合作在家乡开发全国最大的外商成片开发区——元洪投资区。

 

在今天的元洪投资区,中印尼“两国双园”接续情缘,探索打造“跨国共同体”。前不久,园区企业正式开通从印尼进口鲜食椰子。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管委会招商工作处负责人余林林说:“未来‘两国双园’将加快构建海洋渔业、热带农业、轻工纺织、机械电子、绿色矿业等五大跨国产业链。”

 

在国家中心渔港也是福建第一大渔港所在的石狮祥芝镇,家家户户以渔业为生。走进一家名为“海岛大叔”的工厂,车间里播放着欢快的闽南语歌曲,工人们将刚捕捞来的海鲜一个个打包封装,最高峰一天送出五六千单。

 

作为渔民后代的企业创始人邱联芳,从小闻着鱼腥味长大。他发挥所长,尝试用数字管理与电商赋能渔业。“从事渔业很艰辛,我们青年一代可以闯出新路,带动全村渔民增收,也让更多人不到海边也能吃遍海鲜。”他从渔民成长为企业家,印证了公司电梯里的横幅标语——“奋斗才会精彩”。

 

搏击风浪的惯性,滋养出福建人敢闯敢干、爱拼会赢的精神特质,“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励志信条深入人心。

 

群山与海湾间,曾因“老少边岛贫”闻名的宁德,坚持“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崛起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个世界级产业地标,成为中国摆脱贫困的样板。特区厦门,在对外开放之路上奋力探索,全国首个“丝路海运”航线在此起航,通达46个国家和地区的145座港口。闽南泉州,曾经“无中生有”打造的鞋服、纺织、食品、建材等县域特色产业正迎难而上,向科技创新、精益管理要效益、拓发展。

 

爱拼敢赢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近年来,福建经济增速持续位居东部沿海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经济总量连续跨越3个万亿元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02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5.78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5.3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13.7万元,均实现翻番。

 

新一代闽商勇立潮头,仍在奔赴新蓝海。从侨乡福清走出的赞比亚华人华侨总会副会长高友贺出身于建筑工程家族,18年前他只身前往非洲创业。不会英语的他白天谈生意,晚上背单词,从水泥砌块厂开始,一步步打造运输、矿产和地产商业版图,成为中国赴赞比亚投资建厂的“拓荒者”。

 

这些年,前往非洲开拓的福建人前赴后继。“出海是福建人的生存本能,海洋精神滋养出过人的胆量和魄力,激励着我们在海外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高友贺说。

 

文明互鉴书写新时代“海丝”华章

 

碧海千帆过,文明共潮生。

 

闽派舞剧《丝海梦寻》6月9日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上演,现场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演员们返场谢幕达10次之多,观众还迟迟不愿离场。

 

引起观众共鸣的,是一段跨越国度的感人故事:800年前,刺桐港的水手长大海作为“通远舟师”船长,领衔船队随西亚王子哈马迪远航,途中遇险,大海为救哈马迪牺牲。10多年后,哈马迪凭着大海留下的遗物,找到大海妻儿并帮助小海子承父业……

 

这是福建省歌舞剧院以“海上丝绸之路”创排舞剧11年以来,第9次“出海”之旅。福建省歌舞剧院院长曾宏艺说:“一些海外观众流着泪看完,没有文化障碍,‘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之间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深厚情谊,就是通用的‘世界语’。”

 

历史的浪潮奔涌向前,并未冲淡跨越文化与种族的深深羁绊。当闽南“送王船”与马六甲“王舡大游行”相遇,海浪声里涌动的是共同的海洋文化记忆。

 

2020年,由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参与申遗的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叶细致说:“在香火与鼓乐中,我们找到了共同的海洋精神坐标。”福建的汉族、畲族等以及马来西亚华人、峇峇娘惹人、印裔马来人等,都是该遗产项目的积极实践者。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蔚蓝的海洋不仅是地理的纽带,更是文明对话的舞台,碰撞出惺惺相惜的火花。

 

 

东南有海浩无穷——从闽人与海解码中华海洋文化基因

 

 

位于福州的“柔远驿”是明清时期接待琉球国朝贡使团宾客的驿站。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邓倩倩 摄

 

漫步在福州南公河口的“柔远驿”,仿佛听见数百年前的人声鼎沸。这座曾经接待外宾的古驿站,与附近的琉球墓园,每年都会迎来一波又一波冲绳友人和寻根的“闽人三十六姓”后裔。

 

“历史上长达近500年的中琉交往,随着使团密切往来、闽人三十六姓前往琉球助其发展,将福建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及商品、文化源源不断传入琉球,也在福建留下诸多琉球印记。”福建师范大学中琉关系研究所所长谢必震说,从饮食习惯到民间习俗,从建筑风格到古音乐,两地仍有很多相似之处。

 

曾经的交往之路,如今化作携手共进的发展通途。1997年9月,福建省与冲绳县正式建立了友好省县关系。结好以来,双方在经贸、科教、文化、农林、水产等领域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海丝”的涛声仍在回荡,新时代的浪潮已吹响共建“一带一路”的号角,托举起闽人续写传奇的崭新征程。

 

烙着福建印记的“海丝”物产扬帆再出发。定义世界“中国白”艺术的德化白瓷,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5年时间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国际巡展;标注世界通用发音Tea的福建茶,通过“闽茶海丝行”推广超过14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开设“福茶驿站”,推动中国茶走进千家万户……

 

“如今在非洲,福建人的超市、工厂、餐馆随处可见,浓厚的闽商元素和当地的文化生活交织共融。”高友贺说,“每一位闽商都是文明交流的使者,我们是小桥也是跨海大桥,以侨胞力量联通四海,让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

 

从“海上丝绸之路”联通中外,到“丝路精神”薪火相传。“福建海洋文化是我们连接世界、走向世界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知名文物专家单霁翔说。

 

这片蔚蓝的海,浓缩着中华海洋文化的熠熠光彩、生生不息,还将以海纳百川的胸襟链接中外,推动文明对话、促进和平共生。(记者邰晓安 邓倩倩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