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建打卡古厝 总有一“厝”适合你!
最近的福建有点热🔥
别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游神”火出圈
参与游客络绎不绝
热闹非凡
英姿飒爽、刚劲豪气,引来全网围观
来福建打卡
还有历史文化遗产——古厝(cuò)
一定别错过!
△2014年,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厝,在福建方言中意为房屋、家
它饱含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独具东方审美和智慧
福建的古厝类型多样
当地居民“宅”出了水平
有可以“东南西北”绕一圈的厝
也有“万平豪宅”“千年古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古厝里的中国》第二季走进福建
关于福建古厝的8个知识点
你了解几个?
01
这些厝,不用一颗钉子
一座闽南传统古厝“墙倒屋不倒”的秘诀,是利用精密的榫卯结构,无需一钉一铆便能坚固无比。
在庙宇、祠堂中,常见的是三通五瓜式梁架,提前画好所需的梁柱、榫卯等构件尺寸,将三根通梁平行而放,然后用五个瓜柱彼此固定,做好这样的两副梁架,就可以架起屋顶的五根檩条,再配以多根支柱,房屋的整个木结构就基本成形了。
02
当“簪花围”遇上“蚵壳厝”
吃完生蚝肉后的壳子,福建人会用它盖房子!
在热门旅游景点泉州蟳(xún)埔(pǔ)村,“蚵壳厝”是大家必看的风景。
由于福建沿海多雨水,且海风带着盐分、极易腐蚀红砖,因此,“蚵壳厝”一般采取内墙用砖石砌成、外墙则以层叠的牡蛎壳黏合的建造方式。这样的房子可以防水、防潮、耐腐蚀。
蟳埔女与惠安女、湄洲女被合称为“福建三大渔女”。在蟳埔村这个以打鱼和滩涂养殖为主的小渔村,“簪花围”是蟳埔女佩戴的一种鲜花头饰,色彩斑斓、造型大方,被称为“头顶上的花园”。
当“簪花围”遇上“蚵壳厝”,一张照片就能赞爆朋友圈。
03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一直都是福州最热闹的地方,最能代表福州的历史和文化。
这里至今保存着200余座古建筑,格局也保留西三坊、东七巷的里坊格局,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
窄窄的街巷,藏着半部中国近现代史。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冰心、林徽因等一大批对中国近现代进程有影响的重要人物从这里走出。
△在三坊七巷,可以尝尝鱼丸肉燕,喝杯茉莉花茶,站在古厝前合张照。
在冰心的散文名篇《我的故乡》中,记录着家乡点滴,文章中描写的院子,正是坐落于福州市南后街北口西侧与杨桥巷交会处的冰心故居。
04
福建人太会“宅”了
位于闽清县的宏琳厝,占地面积约17800平方米,共有大小厅堂35间、住房666间,有“民间故宫”的美誉。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人带路,十有八九是要在这里迷路的。
宏琳厝第一进由家中的小字辈居住;第二进由家中的中字辈居住;第三进由家中的老字辈居住,意为“长幼有序”。
05
“硬山顶”是什么顶?
福建古厝不仅有“里子”,更有“面子”。日常生活中,闽南的古厝屋顶多为硬山顶,是两面坡式的屋顶,可防台风。
硬山顶山墙面因形如马背弓起,被称为“马背山墙”,闽南人常唤之为“箍头”。
“燕尾脊”多用于主厝,装饰相对华丽,“马背山墙”则多用于护厝,二者相互结合,勾勒出古厝错落有致的轮廓线。
06
马鞍墙
说到封火墙,那必须得提福州“特产墙”——马鞍墙。
马鞍墙是封火墙的一种,在福州古厝中,常可见这些高高的、厚砖或土筑的围墙,状似马鞍,由此得名。
修筑这么高的围墙为了啥?简单说来,马鞍墙的作用有三个:
分割空间,围合庭院
御风防火
祈福镇邪
07
丹青彩绘迷人眼
除了实用性,马鞍墙墙檐下的一幅幅彩绘,还透露着古厝主人的喜好与心愿。
福州古厝盛行在马鞍墙飞翘的翼角处作泥塑,上刻花纹,每一幅都刻画精致,栩栩如生。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陈文龙尚书庙,装饰着精美堆塑的马鞍墙。
泥塑也称为灰塑,多以蛎灰为主要原材料。蛎灰就是由牡蛎(生蚝)壳经过煅烧生成的,和其它建筑材料混合使用 ,有加固和防腐的作用。
△福州靠海,这一抹蛎灰,可谓是生长在福州的先人对这片土地最极致的利用。
马鞍墙的山墙面及飞翘的翼角,是泥塑装饰的重点部位。工匠们在此各种炫技,最常见的是云纹样,还有乌龟、狮子、梅、兰、竹、菊等象征美好寓意的动植物。
08
福州最早的“金融街”
如江南般温婉的水乡——上下杭,闽商传奇就是从这里 “启航”。上下杭是台江的津口埠头,自古就是各地商品运入省垣的集散中心,商贾云集,热闹非凡。
漫步上下杭的石阶,看斑驳的老街旧厝、复古的门面、扑鼻的香气、悦耳的古筝,伴随的烟雾缥缈犹如“人间仙境”。
老街旁是各种小商铺,售卖着各式福州传统糕点,也有摆放着琳琅满目商品的小杂货铺,开启打卡模式,拍大片,吃美食!
那厝在,根就在
打开古厝,看见中国
来有福之地,于古厝间
看见福建,看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