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同学录】陈韦廷:多元包容地看待异同,是大陆带给我的成长
“每个人对于一件事情的理解或许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盲人摸象’,接触的内容不同,观点就会不同。多从各个角度去观察、理解,就能拼凑出一个比较完整、客观的事实。”
来自新北市的陈韦廷是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在读硕士,谈到在大陆读书的所见所闻带给他的成长,他表示,“来到大陆让我的眼界变得不一样,我看事情的角度也更多元。”
陈韦廷参加本科毕业典礼。(中国台湾网 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镜头记录世间万象
上大学之前从未到过大陆的他,对于学长描述的大陆校园生活、科研环境充满好奇和向往,于是便萌生了要来大陆读书的想法。
本想学习法律,他却在机缘巧合下进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我本科学的是广告学,辅修广播电视,在纪录片课或者是摄影课上,我们有很多实操的机会,这个专业很有趣。”
为了拍摄纪录片作业,陈韦廷和朋友在重庆待了两周。在当地租了辆车,他当司机,真正感受了什么叫做“8D城市”。“永远看不明白地图,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弯要走哪条岔路。”
“真的是‘山城’,很复杂的一座城市,这也是它的特色。穿梭在整个城市里面,感觉是从平面转到立体空间。在山上鸟瞰这座城市时,我感受到的除了繁华,还有在这个空间中交织着的不同命运,有一种不一样的魅力。”
陈韦廷在重庆。(中国台湾网 发)
谈起作业的创作初衷,陈韦廷提到了一部叫《十二夜》的台湾纪录片,是关于流浪动物救助的故事。
“台湾地区有相关规定,被捕进收容所的流浪狗有12天的时间等待原主人找回、或被新主人领养。过了12天,就会被安乐死,以腾出空间和资源去容纳各种流浪动物,那时候我看完感触很深。现在这个规定已经被取消了,但是资源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
而陈韦廷拍摄的内容是一所位于重庆山区的流浪动物救助站,由一位老人经营,里面总共有1400只“毛孩子”,包括流浪狗、猫、兔子等等。
“救助站要负责被遗弃动物的喂养、救治,没有政策补贴,经营比较困难。支撑老人的就是‘善’的信念,每天起早贪黑,有时候被动物抓伤,她甚至舍不得去打狂犬疫苗。”拍摄时的记忆依旧历历在目。
除了精神上受到震撼,他们也有其他收获。“《犬侣人》这部纪录片让我们获得了青年影像盛典三等奖,虽说只有三等奖,但是我们学到很多,深入了解到一座城市,也走近了当地的老百姓。”
互相理解,彼此包容,才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印象多来源于媒体或者课本,但是实际上大陆这几年发展特别快,课本上的内容和真实情况已经差别非常大,媒体也偏向讲负面的部分。但其实不论是科技、交通,还是社会的整体发展建设,大陆都超出我们的想象。”陈韦廷说道。
时间可以消弭隔阂,事实能够改变看法。“我的一个初中同学,他一开始立场和我们不太一样,在聊天时会‘纠正’我的说法。但是疫情过后,再和他交流时,他能够去理解,也想要主动来了解大陆。”
2019年陈韦廷参加“文史千载,锦绣长安——两岸青年探寻中华盛世研习营”,他说那是他参加的第一个两岸研习活动。
“我们去到西安很有名的文化古迹,感受中华文化的历史痕迹。当时有大陆同学,有在大陆的台生,还邀请了从岛内来的同学,这三种身份的碰撞和交流挺有趣,也很有意义。”
陈韦廷于苏州园林。(中国台湾网 发)
来到大陆拓宽了他的眼界,让他看世界的角度更多元、更包容。“新闻是一种社会性的工作,作为学习新闻传播的学生,我们需要不被单一的报道或视角局限,需要客观、真实地成为两岸之间的桥梁,连接彼此。”
“政治的角力、媒体的争论,对于一般的老百姓而言都不是重点,我们更重要的是生活。能够交流彼此的不同,互相多一些理解和包容,是最重要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