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有救了!中国科学家揭示作物主效耐碱基因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23-03-24 16:37:20 | 来源: 人民网 |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于菲菲团队、华中农业大学欧阳亦聃团队联合十家科研单位合作,首次发现农作物耐碱的关键基因AT1及其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24日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杂志。
“10亿公顷盐碱地有救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原所长陈受宜表示,这是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为培育耐碱植物打开了大门。
大田实验证明,该基因可显著提升高粱、水稻、小麦、玉米和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的产量,平均增产约20~30%,在改良盐碱地综合利用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球超过10亿公顷盐渍化土壤因盐碱程度过高而不能被有效利用。若能通过科技进步,将这部分土地利用起来,全球粮食产量将有望大幅提升。
据了解,目前,全球关于植物(作物)“耐盐”机制已有很多研究,但对其“耐碱”机制仍了解较少。对此难题,研究团队做了大量工作。团队通过全基因组大数据关联分析耐盐碱差异大的高粱资源,发现了主效耐碱基因AT1,该基因与水稻的粒形调控基因GS3同源。首次揭示了作物耐盐碱的分子机制,并发现AT1的调控机制在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及谷子中也高度类似。
该成果得到了《科学》杂志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是“科学界的重大发现”“农业生产方面的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黄勋表示,该成果是面向中国农业生产的重大需求,从基础研究着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案例。人民网北京3月24日电 (记者赵竹青)
标签:
相关新闻
- 2022-10-11盐碱地上的丰收密码
- 2022-10-27美丽中国建设再出发 盐碱地飘满稻花香
- 2019-12-20中国海水稻区域试验种植平均亩产超400公斤
新闻推荐
- 两岸“春帆共济”,青年“同心筑梦”!湖里区成立首个台青就业创业基地服务联盟2025-02-21
- 外国智库专家:美国新一轮关税战冲击全球经济2025-02-21
- 市场监管总局在助力两岸融合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一文了解→2025-02-21
- 《七子之歌》新一代传唱人龙紫岚:我要用歌声讲好澳门故事2025-02-21
- 潘贤掌出席全国台企联新春联谊活动暨福州台协换届系列活动2025-02-21
- 台商扎根福州、投资福州的决心信心始终未变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