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习总书记两会论述 台胞开启在陆发展新篇章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时讲到“要树立大食物观”,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习总书记提出5个“必由之路”,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大陆的“成功密码”;在看望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又提出5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展望了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事实上,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重要论述,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近10年来的全国两会上提出的。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外界观察中国政策走向的窗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这一重要场合提出这些重要论述,释放出重要信号,不仅对大陆老百姓的生活意义重大,对生活在大陆、往返于两岸的台湾同胞同样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此,我们选取了习总书记两会重要论述中那些与台湾同胞联系比较紧密的部分论述,为您制作华广特别企划《聆听习总书记两会论述,台胞开启在陆发展新篇章》,今天为您推送第一集:《乡村振兴,生发新发展时期台胞“希望的田野”》。
乡村振兴,生发新发展时期台胞“希望的田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习近平
2017年,中共十九大作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几个月后,在2018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5个方面阐释了乡村振兴的内涵,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乡村振兴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大陆的乡村振兴和台湾同胞有什么关系?台湾同胞又该如何去理解、去参与?
“习总书记提出的这5大内涵其实是他早期在农村一步一脚印感受出来的”,跨越海峡来到福建厦门从事社区营造工作数年的台青曾平凡说,“习总书记认为要珍惜在地资源与文化,才会如此去思考这个问题,也会觉得非常珍贵”。
曾经,有许多像台湾团全国人大代表蔡培辉这样的台商,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召唤,深入大陆西部的贫困地区,带去台湾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带领当地民众脱贫致富。
秉持“要把敢拼会赢的精神,传播到西部来”的信念,蔡培辉向当地农民推介“合作社+贫困户+电商”的产业模式,推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蔡培辉认为,不但要给西部地区的农民给“输血”,还要让他们也拥有“造血”功能——让他们富口袋,还要富脑袋。“我们还给他们做脱贫攻坚的思想教育动员,希望他们进一步理解党中央对农村扶贫攻坚政策,特别是要知道习近平主席提倡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蔡培辉说。
如今,也是听着习总书记的话,嘉义小伙儿林智远在大陆的东南沿海踏浪逐波。在福建平潭一个叫“北港”的小渔村,林智远和他的团队和当地村民一起,一砖一瓦地将岛上的石头屋改建成一间间充满闽台风情的民宿,一待就是五年。下一个“五年”,林智远想搭乘“十四五”的快车,与小伙伴们携手开启乡村振兴之路。
林智远表示,“十四五”的规划和大陆的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在平潭发展旅游的许多台胞来说是一个更大的动力,他也希望能过自己的创业故事让台湾的朋友们能够知道,在大陆的乡村振兴中,台胞们有很多的参与机会。
从蔡培辉和林智远身上,我们看到了两代台湾青年在大陆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福建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耿羽在西部农村多年调研工作中发现,很多台胞在惊叹大陆扶贫的“速度”和“温度”之余,也体验到了直播带货的红利,发现了新商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耿羽指出,在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的同时,有台企紧抓政策红利,扩大了产业,创新了模式。台胞台商不仅是大陆扶贫事业的见证者,更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台湾精致农业、休闲农渔业、创意农业都能在大陆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积极的作为离不开思想的引领,厦门台青曾平凡在改造乡村社区的实践中,也越来越感受到习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论述的现实意义。
“毕竟我们乡村的资源太多了,要如何去规范,如何去推动,如何去做连接,如何去沟通,如何去策划都很重要,找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做对的事,为乡村做资源的链接整合规划,可以帮助小村有更好的发展。另外也可以改进不错的观光效益,让小村可以自主营运,为整个省份带来相当大的成绩。”曾平凡说。
翻看曾平凡的微信朋友圈,经常能看到他拍摄的乡村美景,可能是改造成功的漂亮农舍,可能是整洁清爽的村道,有时也会是一望无垠的绿色稻田;而配的文字,更多的是文史资料、乡土文化的纪录。
曾平凡表示,除了有不错的成果和产生效益之外,更重要的是好好保护自然资源,以及传承千年的文化特色。“相信习总书记这样提,一定有它的原因在。为了保留这些珍贵的资源,才要推动这些政策落实。”曾平凡感慨道。
大陆乡村,如同一片“希望的田野”,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再次迎来春日的勃发。为了鼓励更多像曾平凡这样的台胞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林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3月,“农林22条措施”应运而生,从农地林地使用、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投资经营、研发创新等方面,对台胞台企同等享受大陆涉农财政资金补助等做了一系列具体安排。
被业界称为“生态循环农业中国第一人”台农胡淑美指出,很多想返乡的年轻人,资金有所欠缺,但热情很高,他们是未来农业的希望,“农林22条措施”为他们提供了在资金上的制度保障,这令她看到未来中国生态农业光明的未来。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副所长唐桦解读认为,“农林22条措施”是完善保障台胞福祉、让他们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非常重要的一项政策:“比如,助力精准农业项目建设;深化产业融合,推动两岸农业合作的高质量发展;两岸的人才可以共同研发科研成果,共同促进两岸标准的互联互通;鼓励台胞台企参与到农村‘123’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的交叉融合,尤其有助于建设一批具有两岸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试验区以及示范区,所以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
因此,在中国海峡研究院(香港)理事长雷希颖看来,在战略指引和政策支撑的加持下,现在大陆的乡村热土正在反哺台农台商。雷希颖认为,大陆各地的乡村振兴规划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一方面,台湾相关领域的人才能够在大陆找到更多施展拳脚的空间;另一方面,大陆已经有很多值得他们去学习借鉴的案例和经验,有利于这类人群开拓眼界。“它既是一个可以贡献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可以去学习的机会,‘十四五’为两岸都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所谓“教学相长”,大陆乡村振兴不断前行的步履中,两岸同胞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形成了健康高效的良性循环。大陆乡村正召唤着拥有广阔视野和远大志向的年轻人,相信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们会看到更多的两岸有识青年,生发出越来越精彩的乡村故事。(采写:展硕、思侑、崔泾、澄妍、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