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两岸交流阻碍项,让青年成为两岸沟通的纽带!
“在疫情洗礼后,两岸年轻人会更加了解自身的需求。相信会有更多的台湾年轻人到大陆交流,感受大陆人民对台胞的善意和帮助,寻求机会发光发热,发挥自身价值。”台湾梦想家工作室理事长郑良宏这样表示。
回顾两岸关系40多年来冷暖伴生,但两岸同胞间交流却从未停滞,特别是两岸青年一代人的交流,“充满了无限可能”。可是近年来两岸青年交流也有“波折”,比如2014年“太阳花”似乎导致了一个“拐点”,比如近两年疫情隔离政策下,两岸青年交流的“几乎停滞不前”。“好在大陆自始至终都敞开怀抱,持续欢迎台湾青年登陆发展,并且切实鼓励促进两岸青年间的交流互动。”对此,很多两岸青年有话说。
打破两岸青年交流的阻碍项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陈晓晓,目前在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担任讲师,她本人以“两岸交流受益人”自居。陈晓晓认为,导致两岸青年交流受阻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是政治和疫情。
“台湾当局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发表‘两岸互不隶属’等言论,使得两岸间官方交流、贸易往来、民间交流都受到阻碍,陆生、陆资、游客到台都被拒之门外”,她担心“长此以往,台湾将重回封闭状态。”
曾到台湾大学就读的郑良宏认为,两岸青年的交流除了受到台当局的阻隔外,“实则受到了许多媒体错误导向的影响”。台湾年轻人对于大陆的认知,很多来自于台湾媒体添枝加叶、半真半假的新闻报道。“另外,台湾暂停招收陆生,确实为两岸青年的结交、合作,甚至是思想的触碰,带来了一定影响。但是所有这些因素,都不该成为两岸交流的阻碍。”
台湾青年陈晓晓,目前在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担任讲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好在,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两岸青年的交流不需要被允许!台湾青年可以开拓更多的渠道来打破隔阂,同步了解社会发展的资讯。基于真实情况,对于两地有更加理性的判断,才能展开多方面多形式的交流合作。”郑良宏说。
身在武汉的台湾青年导演薛颖穜则以自身经历,说明自己登陆后的认知改变。当初通过两岸交流活动来到大陆,才发现到大陆经济的崛起,和很多对台胞友好的政策,“与台湾本土教育中描述的样子完全不同,很多台湾人其实对于大陆存在刻板印象。”他认为,台湾青年应该摆正心态,增加与大陆青年的交流,才能抓住发展机遇。
陈晓晓认为,在疫情状况下,基于年轻人喜欢交流的特质,采取多种形式的线上交流等新模式,推动两岸青年的融合发展,在两岸直接交流阻断的情况下,“可以让青年交流,成为两岸沟通的最重要纽带。”
拿到台湾青年登陆的加分项
陈晓晓还提出,“正因为民进党忌惮两岸青年的交流,两岸间才更应该通过交流的方式促进对彼此的了解”。她建议,祖国大陆应该多关注台湾青年的真正需求,包括“内生动力以及顾虑”。大陆方面可以立足本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有利于吸引更多台湾青年。”
作为一名正在大陆创业的台湾青年,台湾伏羲文化经贸协会秘书长翁鼎钧表示,在自己创业过程中,得到了祖国大陆的很多支持。
“但是台籍青年在大陆受惠台政策的照顾是‘加分项’,但不一定是‘得分项’,个人成败是是由市场机制决定,而不是台籍身份决定的,只有专业严谨的工作态度才能成为优势。应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与本地伙伴多加交流合作、取长补短,紧跟发展潮流,参与到大陆的崛起中。”
台湾青年翁鼎钧,台湾伏羲文化经贸协会秘书长,在大陆创业。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曾在台湾生活多年,郑良宏认为,“较之世界各地到大陆谋求发展的年轻人,台湾同胞有着先天的优势,两岸同文同种语言共通,如果以诚相待,两岸青年可以很容易成为很好的朋友。”
翁鼎钧表示,随着大陆不断发展的脚步,相信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愿意到大陆发展。在大陆的台湾青年应该注重融入大陆的创业及就业环境,“愿意与本地团队合作,通过交流协作达到共赢的目的”。
薛颖穜则提出,台湾年轻人到大陆创业应该具备坚定的创业精神,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愿意了解当地并适应当地市场需求,乐于分享交流衔接当地生活,这样的正面心态必不可少。发挥所长惠人惠己,才能收获长足的发展。他表示,“两岸一家亲”是无法割裂的事实,只要愿意以赤诚的心,一定能扎根大陆,共同迎接祖国的伟大复兴。(华夏经纬网3月15日讯 记者 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