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媒体人探访碛口镇 感受黄河文化和晋西窑洞文化
|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22-08-18 16:13:11 | 来源: 华夏经纬网 |

“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摄影:虞鹰)
“黄河作为两岸同胞、海内外华人共同的民族文化符号,蕴含着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和大一统的主流意识。希望两岸媒体人可以通过此次沿黄河而行,寻找增强民族认同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文化支柱。”全国台联文化宣传部部长武晓峰在山西吕梁如是说。

从黑龙庙俯瞰黄河岸边的碛口古镇。(摄影:虞鹰)
全国台联2022年两岸媒体人黄河行(山西)活动8月16日在山西吕梁正式启动。来自海峡两岸的十余位媒体人8月17日走进临县碛口镇,探访“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全国历史文化名村”西湾村和李家山村,了解黄河水运,感受黄河文化和晋西窑洞文化。

碛口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摄影:虞鹰)
碛口镇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临县之南端。碛,是指黄河上因地形起伏而形成的一段段激流浅滩。明清至民国年间,碛口古镇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保留了一批具有黄土高原建筑特色的晋商“老宅院”。

两岸媒体人探访西湾村。(摄影:虞鹰)

两岸媒体人探访西湾村。(摄影:虞鹰)
西湾村距离碛口镇一公里左右,临河而建,是“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村中古宅院在河边的山坡上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古宅精致华美,造工考究,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闻名于世。这处完整的居民建筑群,是依靠黄河船运发迹的陈氏家族历经明末到民国300年历史逐步修建而成的,占地三万多平方米。

两岸媒体人探访李家山村。(摄影:虞鹰)
李家山村地处碛口古镇南3公里处,隐于大山深处,空灵幽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一生的三大发现之一。吴冠中1989年10月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这里像“汉墓”,他说: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李家山村建筑多以砖拱顶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摄影:虞鹰)
李家山村的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

李家山村建筑多以砖拱顶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摄影:虞鹰)
人民日报海外版高级记者陈晓星受访时表示,“山西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都非常深厚的省份,其实两岸之间最紧密的连接就是历史和文化的连接,这是任何事情都不能轻易改变的,是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已经沉浸在血液里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到山西来,两岸媒体人相互之间有一个交流,同时用眼睛去感受祖先的文化,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台湾自媒体人“湾湾uncle”曾继明在黄河岸边取黄河土。(摄影:虞鹰)
台湾自媒体人“湾湾uncle”曾继明受访时表示,他想借用这次参访机会拍一个微电影,沿着行程,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取一些黄河水和黄河岸边的泥土,主题是“将中原故土黄河水带回台湾”,全程拍摄以“祖国情”微电影方式记实。
曾继明也是第一次来山西,山西的各种面食让他印象深刻,他用六个字说明他的感受,那就是“味道、劲道、厚道”。他说,其实台湾的很多美食小吃、包括面食,都是来源于大陆。吃了山西的面食,也让他想起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吃到妈妈煮的面食,想念那种味道;而山西面食的劲道也让他感受到山西人的厚道。

碛口古镇的街巷。(摄影:虞鹰)
随后几天,两岸媒体人还将赴山西吉县、运城等地参访,感受黄河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风貌,体验黄河文化、关公文化和盐文化。
相关新闻
- 2022-08-18携手绘青春,奋进新时代,共普新篇章
- 2022-08-18专家建言两岸金融合作:相向而行,办法总比困难多
- 2022-08-18石景山区“台湾青年驿站”揭牌 搭建京台青年交流、联谊平台
- 2022-08-18在临台胞体验“科技暑假”感受“智慧台州”魅力
新闻推荐
- 受权发布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2025-10-24
- “找回真正的历史”,岛内呼吁堂堂正正纪念光复80周年2025-10-24
- 两岸出版界携手合作,共促文化交流与民族复兴2025-10-24
- 港珠澳大桥开通7周年 客流量超9300万人次2025-10-23
- 韧性、活力、信心——海外人士解读中国经济“三季报”2025-10-23
- 共同铭记历史 共襄民族复兴——写在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2025-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