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林书任:希望我的故事激励更多台湾青年到大陆实现梦想

我是一名在四川大凉山种油橄榄的台湾青年林书任,一连串的因缘巧合让我从台北到北京,再到四川大凉山开展人生志业。我身上有三个标签,一个是“台青”,是当前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生力军;另一个是“乡青”,是扎根于大陆乡村工作的青年;此外,我还有一个标签是“北大博士”。一般人想像的北京大学博士,不是出国再深造,就是就职于高校或科研院所,又或者进入企业担任研发等重要岗位,但我却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机会和优越的生活条件,选择毕业后来到四川大凉山,在偏远地区的最基层从事乡村振兴工作。

 

林书任:希望我的故事激励更多台湾青年到大陆实现梦想

 

图一:在四川大凉山种油橄榄的北大博士林书任(林书任供图)

 

2013年,我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们的格局都非常弘大。在国关的领域里,除了热门的区域研究和国别研究之外,有不少大陆学者研究如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融合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课题,用来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在与老师、同学和朋友们的相处过程中,我经常能感受到他们关心的不只是个人或家园利益,而是天下百姓的安危与幸福。我很庆幸能与这样大格局的师友们交流碰撞,时时提醒我要有为天下苍生谋福之志,要尽心琢磨为天下苍生谋福之道。

 

我的另一个标签是“乡青”。我会与它结下缘份,要感谢我的父亲。2011年,我的父亲放弃在深圳做得风声水起的工艺品制造生意,要去四川大凉山种橄榄、做橄榄油。当时,全家都觉得他疯了,但是父亲依然坚持自己的事业规划。我在北大求学期间,父亲并没有给我生活费,而是建议我可以销售橄榄油赚取生活费。为此,我每个季度都到大凉山一次,逐渐了解了橄榄油的产业特色,也理解了父亲。原来,父亲是希望借助当地的原生态环境和高原气候生产世界一流的精品橄榄油。随着大凉山的脱贫成效获得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也看到了父亲发展产业所带来的社会价值。

 

林书任:希望我的故事激励更多台湾青年到大陆实现梦想

 

图二:在四川大凉山油橄榄的林书任和他的父亲(林书任供图)

 

在我看来,在大凉山发展产业,意义不仅在于响应国家号召振兴乡村,更重要的是为当地人带来了有尊严的致富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与当地村民合作发展产业,能让当地的留守老人用劳动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再加上利润共享的原则与村民合作,帮助他们获得可持续的收益,也减轻了子女的负担。目前,园区已经达到两万五千亩的规模,带动当地6800多户农户增收3倍以上。我们精深加工后的特级初榨橄榄油,当地村民给它取了个彝族名字——木都哈尼。在彝族语言中“木都哈尼”是火焰的意思。村民常说,我们的到来,带来了脱贫火种,两岸同胞正携手点燃致富的希望火种。

 

我来到大凉山工作后,也逐渐意识到乡村振兴工作中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要想办法为当地村民赋能,帮助他们具备新农人的专业技能。2021年,经我多方奔走,组建了大凉山首家“春风新农人培训中心”,计划每年培训5000人次,培养一批有技能、有理想、有追求的新农人,共同助力乡村振兴。除此之外,我也意识到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要为当地的小朋友规划未来。在北大求学期间,我曾多次在暑期组织学弟学妹到大凉山做公益助学。目前,我们与多个基金会合作,定期在当地举办助学活动,希望建立起发达地区与山区小朋友之间的情感连结,借助公益的力量开拓他们的能力与视野,带他们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林书任:希望我的故事激励更多台湾青年到大陆实现梦想

 

图三:北大学生到四川大凉山做公益活动(林书任供图)

 

最后,回到我作为“台青”的标签。在大凉山的创业经历让我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其实,台湾在社区营造、乡创文创方面起步较早,台湾青年很适合将这方面的经验带到大陆,这是一件既能实现自我价值,又有社会意义的事,何乐不为呢!大陆的各项发展政策,美丽的绿水青山,还有广阔的市场机遇,都能助力我们每个人的梦想成真。希望我的故事能激励更多的台湾青年到大陆实现梦想,参与到两岸关系融合发展的大潮中来。(作者:林书任)

台湾同学会到黔西化屋村考察 赞赏当地绿色发展

2022-08-05

台湾同学会到黔西化屋村考察 赞赏当地绿色发展

 

考察团合影(摄影 喻懋富)

 

日前,由中央统战部台湾同学学术交流中心组织,台湾同学会会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全国台联副会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特殊教育奠基人陈云英一行31人组成的台湾同学会考察团到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开展会员考察活动。

 

在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观景台,考察团对化屋村的奇山异水表现出惊奇和感叹,考察团认为,民建帮扶化屋村成绩突出、化屋村民族特色浓郁,是一个值得考察学习的好地方。

 

在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考察团实地了解化屋村易地生态移民安置点建设、民建中央援建的扶贫车间、刺绣生产车间、黄粑生产车间等情况。实地查看化屋村民宿建设情况。看到一条条柏油路直达脱贫群众家门口,一座座独具苗族特色的白色“小洋楼”,一家家新出现的农家乐,道路交通、群众生活、旅游发展不断改善。考察团对新仁乡让困难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凝聚社会各方合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作出的努力表示充分赞赏。

 

考察团还到乌江六冲河段详细了解乌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保护、实施禁渔禁捕等情况。考察团认为,黔西市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的做法值得广泛推广。(中国台湾网黔西市委统战部通讯员 喻懋富) 中国台湾网8月5日讯 

展开全文

两部门联合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

2022-08-02

为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中国科协、国家乡村振兴局日前印发意见,联合组织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坚持科技赋能、深化智志双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农民,营造乡村创新创业创造氛围。

 

意见明确了“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将开展的系列重点任务。其中,科协组织、乡村振兴部门要积极搭建平台,引导和推动各级学会、高校科协、企业科协等建立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目录,促进优质服务与县乡村科技需求精准对接,为农村地区提供亟须的科技培训、科普讲座、产业指导等科技服务。

 

在壮大人才队伍方面,科协组织要立足各级学会、高校科协、企业科协、科技科普志愿服务组织、基层农技协等组织,在不同地域、不同层级、不同领域培育出综合素质高、服务能力强、运行管理规范、热爱乡村振兴工作的科技服务队伍,引领基层科技工作者投身乡村振兴工作。

 

在丰富科技科普资源方面,有关部门要推动科普设施建设纳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拓展和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科普服务功能;推动科普中国优质内容融入数字乡村建设,强化农民数字素养;提升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等流动科普设施的下沉服务,加强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为乡村提供丰富有效的科普服务。

 

此外,意见还提出了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精准服务、开展村“两委”科技赋能专项行动、助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大重点区域支持服务力度、深化科协系统定点帮扶工作等重点任务。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 

展开全文

两岸一家亲 青春同筑梦

2022-07-29

赣水之滨,数十名台胞青年登上滕王阁凭栏远眺,感受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难掩兴奋之情。“愿我们两岸青年同心同行、携手打拼,共同弘扬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台胞青年龚希琦说。这是2022年全国台联第十九届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江西分营暨两岸青年江西(红色)文化研习营活动中的一幕。

 

两岸一家亲,青春同筑梦。实地探访、亲身体验、互动交流……正值暑期,台胞青年在全国台联第十九届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中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在吉安,参观吉州窑博物馆,体验陶器制作,近距离感受千年陶瓷文化;在井冈山,走进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感受青年创新创业的热情……“夏令营让我认识了很多朋友,我们彼此之间加深了交流,活动非常有意义。”南昌大学台籍学生林芷瑜表示,希望有更多台湾青年有机会来祖国大陆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祖国大陆的发展变化。

 

“夏令营既能让台湾青年细细品味‘江山万里情’,体验源远流长、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也能开阔眼界,为我们在大陆的升学、就业和生活带来帮助。”台湾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理事许陈品说。

 

浙江与台湾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许多台胞青年在这里求学就业。7月26日下午,浙江分营营员们来到浙江西部山区的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栩栩如生的大公鸡、丰收在望的柑橘、金黄的稻穗……在余东村,庭院外墙上一幅幅艳丽淳朴的乡村画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了解到余东农民画的发展历程,浙江大学台籍学生孙士婷感到十分惊喜。“余东村很多村民都会画画,整个村子看上去生机勃勃。更有意义的是,余东村农民画形成了产业,给当地农民带来稳定收入,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让我们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孙士婷说。

 

为助力更多台湾青年了解大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夏令营特别设立线上“数字经济研习营”,聚焦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村电商升级等议题。“大陆互联网发展速度很快,为台青来大陆创业发展提供了很多机遇。”北京分营营员、来自台湾新竹的方承暄在大陆互联网领域工作多年,“这次研习营对有志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台湾青年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我人生第一次踏上祖国大陆,就是2008年参加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河北分营。祖国大陆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影响了我的求学规划。”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台籍博士研究生林彦辰表示,自己将会同大陆青年同心同行、携手打拼,共创美好未来。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