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生逢其时的中国青年

我来大陆发展十年了。其间所看到和感受到的大陆真实发展变化,令我真的感慨:我们是生逢其时的一代中国青年。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感到非常幸福。

生逢其时的中国青年

(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我参与过很多次国家级别的重要纪念活动,尤其是刚刚被载入人类史册的北京2022冬奥会。作为一名在北京大学任教的体育教师,我由衷地为祖国能够成功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还庆幸在此次盛会中,台湾同胞没有缺席!上万名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中,就有33名赛事志愿者和10名城市志愿者是我们台胞。这充分体现出,新时代的两岸青年正在携手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热情的服务和微笑带给整个世界温暖。北京2022冬奥会,必将是我此生难忘的宝贵记忆。感谢北京2022冬奥会,它使我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快乐,收获了两岸同胞温暖的友谊。

 

在大陆生活工作的十年,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政党。2019年,我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方阵中的一员,感触颇深。那一天,在全国各族人民的瞩目下,我随着游行队伍行进在北京长安街上,一遍遍高呼“团结起来 振兴中华”的时候,我内心的感受就是: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的最强音!是中国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真实写照!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两年多来,我工作之余一直在社区当抗疫志愿者。在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了大陆政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伟大理念。大家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党员们带头冲锋在前,令人动容。去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自发学习了中共党史,观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我深刻感悟到:在新的时代,台湾青年应该也必须要觉醒了!要为两岸和平统一和融合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

生逢其时的中国青年

(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就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作为北京大学的青年教师,我一定会从自己做起,大力弘扬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拥有家国情怀信念,将个人奋斗的历程与祖国的日新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国家和民族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来自宝岛台湾,将义不容辞地做好两岸民众沟通交流的纽带,讲好台胞在大陆的故事,让更多台湾青年了解大陆,做两岸融合发展和同胞心灵契合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生逢其时的中国青年

(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新时代,是两岸青年携手大发展和大作为的时代。在优越的发展环境和成长空间里,我们更应该具备主人翁意识,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传承奋斗不息的光荣传统,共享新时代发展的新机遇,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世界各国青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在未来的一个百年里,两岸同胞一定可以携起手来向未来,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作者:陈文成)

时政微纪录丨温暖——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2022-04-27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无论在地方工作期间,还是担任总书记之后,习近平常常走进校园,与大学生交往、交流、交心,对大学生始终如一地关注、关心、关爱。

 

1984年,在河北正定,他请返乡调研的大学生吃饭,招呼大家“多吃点儿,包子随便吃”;2007年,在浙江杭州,他宽慰实验失误的学生“没有什么,实验中出现失误是很正常的”;2016年,在安徽合肥,他冒着雨与同学们挨个握手,这一过程持续了十多分钟……

 

他的那些叮嘱我们耳熟能详,那些温暖我们感同身受。

 

时政微纪录丨温暖——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时政微纪录丨温暖——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每年五四前后,这个时间我是留给青年人的,到年轻人中间和青年学生相处,到学校看看。”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他再次来到大学生朋友们身旁,做青年人追梦路上的领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智慧教室,与青年学生们坐在一起,认真听课,积极讨论。

 

人民领袖,亦师亦友,言谆意重,是温暖,更是指引前进的力量。

 

“希望大家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你们这一代人的最好成绩!”

 

他的叮嘱我们不忘 他的温暖我们铭记

 

以吾之青春 担国之重任

 

时政微纪录丨温暖——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制片人丨马立飞 郭晗光

 

编导丨覃思 辛乔

 

解说丨贺红梅

 

记者丨杨波 刘琦 李晋 于晨

 

摄像丨李铮 张晓鹏 石伟明 李辉 马超 段德文 杨立峰 郭鸿 范一鸣

 

制作丨齐超 吕洋

 

录音丨程爱华 解虹宇

 

统筹丨马亚阳 张晓鹏 刘建昌

 

协助丨上海广播电视台

展开全文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2022-04-26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每年五四前后,这个时间我是留给青年人的,到年轻人中间和青年学生相处,到学校看看。”4月25日上午,今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总书记如约而至,这次他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

 

在这所独树一帜的大学,总书记关注并强调了几个重大问题,这些正是“大学之大”的生动鉴证。

 

 

△联播视频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让党放心 不负人民

 

五年前,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开篇就点明了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1992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全委会正式确定“实事求是”为校训。(总台央视记者杨波拍摄)

 

中国人民大学的最早前身,是1937年诞生的陕北公学。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1937年11月1日,陕北公学举行开学典礼。(资料图)

 

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中国人民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参观了中国人民大学校史展。他强调,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校史展设立在学校博物馆内。(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中国人民大学还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历来重视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被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变迁展示。(总台央视记者郭晓龙拍摄)

 

十年前,2012年6月19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调研时,就特地考察了该校的《资本论》教学研究中心。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人民大学珍藏着多个译本的《资本论》。(总台央视记者王萌萌拍摄)

 

今年再次来到人大校园,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不凡历程,称赞这所大学展现了“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俯瞰中国人民大学校园。(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

 

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此次考察的中国人民大学,正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生动写照。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自1937年至今)的校训变迁展示。(总台央视记者郭晓龙拍摄)

 

在考察中,总书记再次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大课程:“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观摩了一场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同青年学生一起就座,认真倾听并参与讨论。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立德楼,名字取自“人无德不立”。(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

 

去年9月刚刚启用的立德楼,被称为中国人民大学最年轻、最现代化的建筑。主打开放式交流与沉浸式教学的“智慧课堂”,颇受人大学子欢迎。

 

当天在课堂上负责讲解的王易教授告诉《时政新闻眼》,在这个课堂上,去中心化的空间布局调动了师生交流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你花心思在教学上,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王易教授,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总台央视记者马超拍摄)

 

“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在不同场合,总书记对思政课既表达重视,又传授方法。

 

在人大校园的这个思政课堂上,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他希望人民大学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当天的思政课教学课堂。(总台央视记者王冰拍摄)

 

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的命题。

 

这次在人民大学,他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他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教室门口的电子屏上,显示该教室的当周课表。(总台央视记者马超拍摄)

 

大命题:回答时代之题 彰显中国之理

 

中国人民大学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

 

在4月25日的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该馆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文献馆藏为主,有藏书410余万册。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在这次考察中,总书记提出,把人民大学打造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目标,是基于总书记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和热切期待。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图书馆收藏的地方志展示,目前共计5441部。(总台央视记者杨波拍摄)

 

2016年5月17日,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逢其时。总书记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图书馆内,《共产党宣言》多个译本展示。(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图书馆内,粟特语信函展示。这封信勾勒出公元8世纪粟特商人在东方的商业网络,反映了唐代贸易繁荣的景象。(总台央视记者王萌萌拍摄)

 

随着形势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成为更为迫切的大命题。

 

在这次考察人民大学时,总书记指出,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刘后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他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图书馆电子屏实时显示座位使用比例、书籍借阅排行等。(总台央视记者杨立峰拍摄)

 

大先生:“经师”和“人师”相统一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中国人民大学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并同他们亲切交谈。他们当中有中国人口学开拓者与奠基者、今年百岁高龄的邬沧萍教授,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教授,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教授等。

 

总书记希望中青年教师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立志成为大先生,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新业绩。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当天习近平看望的部分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

 

这并非总书记第一次谈到“大先生”。2016年12月,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去年4月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总书记再次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校史展上,人文社科领域的“大师”。(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8年前考察北京大学时,总书记曾引用教育家梅贻琦说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总书记还谈了自己的体会——“这样的大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

 

在今年这次考察中,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校史展上,吴玉章校长佩戴过的中国人民大学校徽。(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大熔炉:勇当开路先锋 争当事业闯将

 

当天,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世纪馆北大厅同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高铭暄、经济学院教授赵峰、新闻学院博士生周晓辉、哲学院本科生王海蓉先后发言。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当天的发言者,从左到右依次为张东刚、高铭暄、赵峰、周晓辉、王海蓉。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对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培养优秀教师队伍提出明确要求,并殷切寄语广大青年。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体育场上,正在做体能训练的大学生。(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就是说高校要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广大青年要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要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人民大学学子们欢送习近平。(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李辉拍摄)

 

从2013年五四当天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提出五点要求,2014年五四当天在北京大学叮嘱大学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到去年五四前夕对清华学子提出四点希望,总书记始终关心着广大青年的成长。

 

这次在中国人民大学,他再次勉励广大青年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勉励广大青年: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有决心为青年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绩。”

 

新时代中国青年,加油!

展开全文

中国吸引外资磁力不减

2022-04-24

在碧海蓝天的海南,随着自贸港政策逐步落地,国内外企业掀起投资热潮,日前海南自贸港2022年首批重点项目集中签约,生物医药等重头外资项目亮相;在古韵与时尚辉映的北京,受益于“两区”建设的加速,高科技跨国投资不断提升,数字经济逐渐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高水平开放吸引着高质量外资。

 

“这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调整,全球跨国投资波动很大。但是,中国利用外资始终保持稳定增长。”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中国一直是外资投资的热土。

 

2021年中国吸收外资再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了1万亿元人民币,达到了1.15万亿元,是近十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增速达到14.9%。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首次超过了30%。

 

中国吸引外资磁力不减,国际投资者和跨国公司正用行动对中国投下信任票。

 

一季度吸收外资快速增长

 

当下,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工厂正在沈阳铁西区加紧建设,这是宝马在沈阳的第三座整车厂。宝马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在持续加大。

 

“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正不断增加。中国的技术发展,尤其在数字化方面是领先全球的。我们希望能够与中国本土合作伙伴通力合作,共创共赢。”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2022年依然是极具挑战的一年,但同时也是宝马集团里程碑式的一年,将在中国继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2021年以来,我国推出一系列稳外资政策,包括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等,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全面放开了汽车制造领域外资股比限制,为外资车企在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大吸引外资力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支持外资加大中高端制造、研发、现代服务等领域和中西部、东北地区投资。

 

今年1至3月我国吸收外资同比快速增长,实现了开门稳,吸收外资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国实际使用外资379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6%。

 

高技术产业引资增长较快。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32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5.7%,高技术服务业增长57.8%。东中西部引资全面增长。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23.4%、60.7%和21.9%。全国有21个省(区、市)实际使用外资实现了两位数以上增长。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外资政策效果持续显现,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指出,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举措,稳定各方预期,外资持续看好中国经济。展望全年,仍有望保持稳的势头。

 

外企对中国市场的成长性充满信心

 

“宝马对在中国的中长期发展前景十分有信心,将继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投资。”齐普策表示,宝马在中国的成功,离不开合资公司华晨宝马,双方的合资合同已续约至2040年。

 

2021年,渣打集团在广州新建的渣打大湾区中心项目开始运营。“我们一直在对中国进行大力投资。”渣打集团行政总裁温拓思说,“我们正申请在北京设立一家证券公司。我们刚刚宣布再增加3亿美元与中国相关的投资,以确保尽最大努力帮助客户把握中国经济持续开放的机遇。”

 

同样,德国科技公司贺利氏,今年以来克服疫情影响,抓紧在中国多地推进总投资约2亿美元的近10个项目。在海口市集中签约仪式上,晖致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张勐表示,海南自贸港拥有一流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理念,相信在此投资会有良好发展前景。

 

近年来,我国已经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连续五年缩减了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商务部日前召开汽车产业链外资企业座谈会,与会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成长性充满信心。有企业谈道,尽管2021年汽车产业面临芯片短缺、疫情影响等挑战,但中国汽车市场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突出,产销量都超过350万辆,同比增长1.6倍。与会企业普遍看好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经济前景和市场潜力,表示将坚持把中国作为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

 

“中国坚持开放的决心令人振奋。”外资企业对中国扩大开放政策表示欢迎,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会企业普遍认为,中国正在加快实现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有利于在华外资车企实施电动化战略,不少企业表示将继续在新能源汽车制造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加大在华投资力度。

 

开放的中国大市场,必将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座谈会上,相关企业也围绕畅通物流运输、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加强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沟通、促进行业标准国际交流合作等,提出了具体建议和诉求。

 

稳外资政策有望进一步发力

 

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全球经济形势仍然具有不确定性。近期国内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对内外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一定影响。如何进一步稳定外资增长?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近期,国内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对内外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一定影响。对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在外贸外资协调机制下,设立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帮助疫情重点地区的外资企业,协调解决复工复产、人员入境、物流运输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一些企业反映的困难陆续得以缓解。“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疫情态势,进一步发挥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作用,与相关部门和地方一道,针对外资企业反映的新情况新问题,快速响应,及时协调解决,帮助企业实现稳定有序经营。”束珏婷说。

 

从全年看,我国在稳定外资规模、优化外资结构方面还将采取哪些措施?王文涛指出,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主要发力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保稳、一个是促优。

 

保稳,就是稳存量、促增量。未来还将进一步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另外,发挥好投洽会、中博会等一些重大的展会,21个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230个国家级经济开放区,以及“1+4”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试点地区等开放平台的招商引资作用。同时,外贸外资协调机制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将继续在帮助企业稳投资、稳生产、稳经营方面加大服务,推动项目早签约、早投产、早达产。

 

促优,就是优结构、提质量。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的结构总体上持续优化,但制造业的引资规模和占比出现了下降趋势。对此,商务部下一步将推动强化对制造业吸引外资的支持力度,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同时,要落实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培育新的产业,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打造引资的新增长极。

 

(记者 张翼)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