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的“地心引力”

台湾经济的“地心引力”

 

作者 霭琳 台湾特约评论人

 

台湾2021年全年出口金额创新高达4464.5亿美元,比2020年成长了近三成;出超达652.8亿美元,也是历史之最。多种数据“创高”,被形容成“史上最猛的出口数字”。然而出口金额如此高,其中隐含了汇率、通膨、地缘政治及两岸关系交恶的风险,今年能否持续创高或大幅成长?没人敢打包票;而且,别忘了,地球是有地心引力的,经济数字,亦然。

 

首先,从汇率风险来看,近来新台币对美元汇率来到27.5元,媒体称之“新杨金龙防线”,之所以在台“央行”总裁的名字前加了一个“新”字,那是因为新台币在热钱潮水一波波涌入下,所谓的汇率“防线”已步步退缩,2021年新台币汇率对美元全年升值5.6%,在亚洲主要出口经济体中,升幅高于韩元对美元升值的3.2%,更别说日圆对美元还贬值2.7%;因为汇率惊人的升值幅度,隐含了恐怖的汇率风险,早已吃掉出口升幅。

 

据统计,按美元计价,台湾2021年全年出口增速达29.4%;但若改为新台币计价,全年出口12兆5037亿元,年增率降为22.6%。言下之意,新台币升值幅度已吃掉近四分之一的出口扩张,但台币不敢不咬紧牙关升下去,因为美国随时会把你列为汇率操纵者。需要与韩国、日本,高度竞争的工具机产业,早已被打趴到哀不出声;而市场需求还算畅旺的电子业,姑且先摸摸鼻子不要哀嚎太大声。

 

其次,从主要出口产品别看,出口增速高于整体平均(约三成)的包括基本金属及其制品、塑橡胶制品、化学品、矿产品;这些类别的出口金额之所以能拉高,主因是去年铁矿砂等原物料,以及石油价格都在上涨。也就是说,这些货品的出口动能不是源自需求畅旺,更多的原因是上游原物料成本都在上涨,台湾进口原料加工再出口的报价当然会成长,是通膨性质的出口扩张,而非是市场大好。

 

值得关注的是,台湾媒体近来出现一则报导,由于全球海运运价涨翻天,加上 “缺柜”问题难解,位处上游的“中钢”公司开始动用各种关系,替下游出口的螺丝螺帽、工具机业者“找货柜”,报导并称,下游业者因此大赞“中钢”公司“好佛心”。但从经济面更深一层解读则是,下游的需求已趋平淡,上游的钢材卖不出去,只好赶紧“让利”替下游客户破解出口障碍,补贴出口运费成本。所以去年一度在台股市场有一席之地的“钢铁人”(钢铁概念股),今年获利表现恐怕 “锈蚀”。

 

第三,地缘政治风险依旧干扰出口,而台湾地区擅长的电子零组件、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光学器材等主要货品的出口增速皆低于整体平均,这意味着热络了二年的高科技货品、晶圆代工等已开始降温。另外,面板、手机镜头模块等货品的报价,不是已反转向下,就是因中美贸易战引发华为手机被制裁,相对应的出口也开始走跌。

 

此外,如今台积电的晶圆代工厂已因地缘政治风险分赴美国、日本投资,未来甚至将再赴欧洲投资,虽然台积电仍在台湾扩厂,但分散投资的结果也代表着,未来从台湾出口的集成电路货品将终止高速成长。

 

第四,再从出口依存度来看,中国大陆及香港特区仍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出口市场,2021年对大陆及香港出口达1889.1亿美元,占整体出口比重42.3%,至于台湾地区第二至第五大的出口市场,依序分别是东协、美国、欧洲与日本,占台湾出口市场比重分别是15.7%、14.7%、8.6%及6.5%。一如既往的体现了两岸经济的相互依存度,民进党再怎么打压两岸关系,当下台湾经济有近半倚赖中国大陆仍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对大陆及香港特区出口的比重确实在下降,两岸贸易依存度已从2020年的43.4%降到42.3%;所谓“和气生财”,若两岸气氛若持续针锋相对下去,为免政治风险,部份台商也会被迫撤出大陆市场,当中国大陆建立好自己的电子业供应链,出口受阻的就不只是菠萝、释迦、莲雾这些影响不大的农产品,而是经济命脉的资通讯产品,难保台湾不会丧失这个最大的出口市场。

 

综上所述的汇率、通膨、地缘政治及两岸关系交恶等风险,2022年台湾地区出口将面临不小的挑战,尤其2021年能有“史上最猛”的4464.5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在多重特殊条件下“被膨胀且放大”的数字,多多少少是有泡沫成份在的。如今全球为了对抗通膨,由美国联准会发起的新一轮升息、缩表政策正陆续推出。一旦这些“大泡沫”渐渐变成“小泡沫”,“小泡沫”又再进一步消散,出口就会挤出多余的空气而回归平淡,届时出口数据就会像地心引力般的回到低点。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