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投书:“鲑鱼之乱”体现台湾青年价值观的崩解

编辑:左妍冰|2021-03-26 10:47:01|来源:海峡之声网

近日,在台日本连锁寿司店“寿司郎”鲑鱼免费吃活动,掀起全台改名热,不少台湾年轻人为了能免费吃寿司,不惜把名字改成各式各样的“鲑鱼”。截至3月21日,已有超过三百余人改名。依照台湾当局户政相关规定,人一生中可以改三次名,字数长度不限,改名一次仅需50元新台币(约合11.5人民币),免费吃完鲑鱼再把名字改回来也仅需100元新台币(约合23元人民币),于是,很多台湾年轻人都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

 

如此疯狂的现象让“寿司郎”广告效应达到极大化,搏取了全台新闻版面的头版。但值得深思的是,仅仅为了吃顿免费鲑鱼寿司大餐而去改名,可能也只有台湾青年人做得出来。全台三百多个改名的“鲑鱼”们,绝大多数都是20至25岁的年轻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酷炫的行为,可以得到同侪的赞美关注,觉得只要我喜欢有甚么不可以。或许有长辈称年轻人有想法爱创新是“世代差异”,笑一笑就好了,但姓名如此严肃之事,因为一顿免费大餐就值得轻率地改名吗?

 

无论在哪个文明社会里,姓名都是一个人最主要的表征和符号。特别是中华文化,给姓名赋予了更强的神圣性,即所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今日“鲑鱼之乱”中,台湾青年人看待自己名字如此之“低贱”,只为吃顿免费“鲑鱼大餐”就随意改名,让全世界看见台湾社会价值的崩解。

 

古有言“上梁不正下梁歪”,台湾政客作为公众人物,本可以在“鲑鱼之乱”起到正向引导的作用,但他们却反其道而行之。民进党籍屏东县长潘孟安就在脸书发文表示,“如果真要改名,我会变成‘潘鲑鱼旗鱼飞鱼黑鲔鱼孟安’。”除了潘孟安外,多家媒体和政客也跟风“鲑鱼之乱”,引导整件事情的舆论导向,将这一件道德崩坏的事件娱乐化,让全台社会都沉浸其中,台湾民众一见面都彼此调侃说要不改个名一起去吃鲑鱼大餐。

 

“鲑鱼之乱”展现的其实是台湾当局过去20几年的“去中国化”的恶果,那就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价值在台湾青年一代身上日渐式微,以及传统道德与正向价值的逐步崩解。而这一切是始作俑者就是李登辉。从2014年“反服贸”之乱中众多台湾青年占领立法机构和破坏行政机构,到2015年“反高中课纲微调”之乱中台湾初高中生学着哥哥姐姐们冲撞教育部门,这些乱象背后,民进党都在幕后扮演着操盘者的角色,而很多当年闹事的绿色青年在民进党上台后都被直接收编,不少人还获得一官半职,从这点看,今日台湾“鲑鱼之乱”的出现也就不让人意外了。(厦门数聚海峡研究中心(筹)秘书长 罗鼎钧)

标签:台生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