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年应在祖国历史和优秀文化的学习中共聚家国情怀
全国两会期间,围绕着传承中华文化、汇聚两岸民心问题,多位台籍人大代表、委员呼吁,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要进一步深化两岸教育交流,在两岸青年中开展对祖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的学习,共同加强中华文化血脉的传承。
“一个人若没有传统文化底蕴,即便行万里路也只能在文化碎片中彷徨,不能客观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台联界别小组会议上,台籍政协委员凌友诗的发言轻声细语却直击痛点。用凌友诗的话讲,她自己从小在台湾接受的就是“反共教育”,所以,她非常理解现在的台湾青年的所思所想。她说,“后来,我到香港读书,才开始补课。当时很多长辈有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他们潜移默化给我传达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但是,现在台湾的年轻人没有那么幸运,他们接受这样的熏陶太少了。”凌友诗认为,台湾青年们应该多读经典,多开眼界,也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经史子集中汲取古人的智慧。有了这些智慧,才能使自己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有“主心骨”。今年参加政协会议,凌友诗带来了《关于抓住历史机遇,展示礼仪之邦,推行“2022冬奥全民十礼运动”》等四个提案,她希望两岸同胞能共同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凌友诗接受采访(凌友诗供图)
在政协大会发言中,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台盟中央副主席吴国华指出,“两岸同胞的家国情怀,来自传承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来自割不断的血脉亲情。”近年来,民进党当局挟洋自重,一再修改教科书,极力推行“去中国化”,这导致台湾青少年普遍缺乏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正确认识,对台湾问题的由来更是知之甚少。吴国华认为,家国情怀是深刻影响、有力维系民族和国家认同的纽带。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家国情怀必定能够成为团结两岸中华儿女,共同实现祖国统一伟大目标的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力量。吴国华建议进一步鼓励两岸同胞特别是青少年,共同开展对祖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的学习。他说,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打破民进党当局的阻挠封锁。应该鼓励两岸更多高校、青少年文化社团之间扩大在线交流渠道,广泛吸收台湾青年参与学习交流活动的策划设计。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台盟中央副主席吴国华在政协大会发言(图片来源:新华网)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校长张荣认为,民进党当局推行的“去中国化”教育,最终,最大的受害者还是台湾青年学生。扩大两岸教育领域的深度交流,加强两岸青年学生交流,是实现两岸民众零距离沟通和面对面生活的有效路径,更是增进两岸相互了解,破解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教育的可行方式。两岸青年学生应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将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关于学习中国历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这个问题,从台南市来到广州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就读硕士学位的谢建鋐对记者谈了自己的体会。他说:“我小的时候,民进党当局尚未如此猖獗地篡改课纲,在学识养成的路上,我对于中国史还是有基本常识的。后来我到了大陆,实地看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等一系列古文化遗址时,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心情激动且澎湃。反观现在民进党当局教育体系下教出来的学生,全然没有这种心境与感触。或许疫情来袭与政治操弄隔断了两岸的往来,但隔不断的是同是炎黄子孙的血脉。”
谢建鋐说,台湾著名的媒体人黄智贤说过一句话,令他印象深刻。黄智贤说,“我小时候的作业本封面上写着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曾几何时,这句话在台湾变为不能说出口的忌讳”。谢建鋐认为,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同样都是中国人,承载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厚重历史,如今民进党当局为了谋取少部分人的政治利益,大肆推行“去中国化”,甚至篡改学生的教育课纲,将中国史划入东亚史的范畴,借此抹去青年学生的国族认同感,是极其恶劣的行径。
在如何更好地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方面,谢建鋐认为,两岸青年交流在形式上可以加入更多的新颖元素,比如在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学习的交流中置入大陆新颖流行的元素,这样更能吸引台湾青年对于中华文化的关注。(本网评论员:常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