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大厦之门 破万里之浪——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四十周年纪实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21-12-21 10:17:23 | 来源: 新华社 |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一年后,随着湖里工地上一声爆破巨响,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大幕正式拉开。
开大厦之门,纳四海波涛。鼓起改革开放的风帆,历经40载艰苦奋斗,曾经风高浪急、发展受限的海防前线,不断向高质量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迈进。
改革“破题”:构建开放新格局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之初,基础设施几乎为零。百业待兴,如何“破题”?
利用特区政策优势,厦门在全国率先利用外国贷款建设机场、港口、通讯等基础设施,率先推进税利分流改革,率先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率先推行土地有偿转让和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成立我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一系列创新举措激发了发展活力,厦门经济特区形成外引内联的良好开局。
1985年,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此后,中央又相继批准设立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和象屿保税区。2010年中央又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厦门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戴尔、通用、ABB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抢滩”厦门。“从1992年落户至今,厦门已成为ABB全球最重要的产业基地之一。”ABB电气中国总裁赵永占说,3年前ABB厦门工业中心投入运营,实现从生产制造基地到创新研发基地的转变。
截至2020年底,共有6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厦门投资了114个项目,合同外资41.2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6.3亿美元。
近年来,随着自贸试验区、海丝核心区、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相继落地,厦门正从更高层面探索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经济开放格局。
自2015年首列中欧班列(厦门)开行以来,如今已开行逾1000列。3年后,首个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和平台——“丝路海运”也于厦门港开行,海丝和陆丝在厦门实现了完美交汇。
创新驱动:促经济充满活力、增长强劲
作为国内电子数据取证行业的领军企业,厦门美亚柏科公司研发的“取证大师”分析工具被全球30多个国家的安全部门使用。“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秘诀,公司连续多年研发投入占比超17%。”美亚柏科董事长滕达说。
美亚柏科所在的厦门火炬高新区,是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建设30年以来,厦门火炬高新区从岛内不到1平方公里的“试验田”起步,发展为“一区九园”,支撑起厦门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相比其他副省级城市,厦门经济体量偏小。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依靠创新驱动发展,走“小而精”的精细化发展之路,逐渐成为厦门的选择。
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厦门以“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为主,此后逐步放弃粗放型产业,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目前已形成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等9条千亿产业链。
不久前,总投资480亿元的厦门天马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主厂房封顶;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在厦成立子公司,并与厦大共建厦门时代新能源研究院……结构优化、价值高端、效益突出的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厦门加快形成。
创新驱动让厦门经济充满活力、增长强劲。40年来,厦门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5%,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1%。2020年厦门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
厦门以占福建省1.4%的土地面积,创造出全省14.5%的GDP、26.2%的财政收入和近50%的外贸进出口额;土地产出率、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度电创造生产总值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政策支持: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站”
作为首批到大陆投资的台商,建霖集团董事长吕理镇1987年来到大陆,在考察了几个城市后,最终选择了厦门。
“厦门离台湾很近,有着相同的乡音、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更为重要的是,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有政策支持。”吕理镇说,依靠大陆市场,加上当地政策、人才支持,建霖集团去年正式登陆A股。
40年来,厦门经济特区凭借对台区位优势全面拓展两岸交流合作,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
如今,厦门已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的区域,引进了友达、宸鸿等20多家台湾百大企业,累计实际使用台资117亿美元,台企工业产值约占厦门规上工业总产值1/4。厦门口岸的台湾水果、食品、酒类、图书、大米等进口量稳居大陆第一,是大陆最大对台贸易口岸。
来自台湾桃园的青年创业者范姜锋把厦门比喻为“逐梦之地”。2016年,范姜锋与大陆合伙人共同创办了厦门启达台享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成果斐然:协助7000多名台湾青年来闽交流,帮助超过300名台青、150个项目在闽落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超过12万名台胞在厦门工作、生活,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厦门推出多项惠台利民举措,创新设立台胞服务中心、台胞驿站、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等涉台服务机构,积极为台胞特别是台湾青年追梦、筑梦、圆梦搭建更大平台。
“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广大台商台胞既是参与者、亲历者,也是受益者。”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表示,台商台胞助力厦门发展,也搭上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列车”,幸福指数年年增高。
协调发展: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
军营村和与之毗邻的白交祠村是厦门海拔最高、最偏远的村子。
在厦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这两个村“山上戴帽、山下开发”,走上摆脱贫困、振兴乡村之路。军营村返乡创业大学生高志云说,现在环境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
厦门在经济特区建设道路上,始终不忘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追求经济发展高素质同时,统筹推进区域、生态、文化等协调发展,实现成色十足的“高颜值”。
2002年,厦门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将发展目光从岛内扩至厦门全域,产业转型升级有了更大空间。
伴随着跨岛发展,集美新城从最初的一张白纸到如今的一派生机,逐步形成包括城市CBD、高校聚集、高科技研发、影视拍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城。
跨岛发展,关键在产业。位于集美的软件园三期,过去是一片农田滩涂,如今变身创新创业沃土,3000多家企业、4.6万软件人才汇聚于此。
岛内岛外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统筹推进。
40年前,筼筜湖杂草丛生、污水乱排,湖水又黑又臭。经济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打响了筼筜湖环境整治的硬仗。经过多年持续综合治理,一池湖水换新颜,成为厦门“城市会客厅”。
多年来,厦门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标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率先制定全国首部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环境保护条例;为保护中华白海豚,不惜成本将跨海通道由大桥改为隧道;为保护白鹭专门保留大屿岛……
四十载风华正茂,九万里风鹏正举。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厦门经济特区将乘势而上、砥砺奋进,再次鼓起改革开放风帆,以高起点、高素质的竞争态势探路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说。(新华社记者康淼、董建国、付敏)
相关新闻
- 2021-12-20《人民日报》刊发崔永辉署名文章:努力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
- 2021-12-20厦门深入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厦之门越开越宽阔
- 2021-12-20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四十周年发展纪实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