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星人”守护“我们的星空”

“牧星人”守护“我们的星空”

 

夜深了,遥测技师何龙告别家人,赶往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路,仅2公里远。但他与家人的下一次相聚,却要等到2周之后。

 

进入航天器长期管理的值班室,何龙和队友们接替前一批值班员,开始对游弋太空的“中国星”进行管理和维护。

 

对于值班室里的“牧星人”来说,远和近的概念发生了逆转:近在咫尺的家难回,相隔万里的卫星却时时相伴。

 

盯着电子屏幕上闪烁跳动的卫星参数,耳畔不时响起各类提示音,何龙和队友们神经紧绷。

 

“大家能不能看上春晚直播,能不能用手机发出节日问候,能不能享受到出行定位服务,还有灾害应急预警……这些都离不开卫星。”何龙说。

 

休息时间到了。休息室里,何龙打开手机,翻看仅有3岁的双胞胎儿子的照片。又一个春节不能陪伴家人,他心里多少有些失落。但作为“牧星人”,何龙心里知道:“只有守护好天上的卫星,大家才能团圆过大年,国家才能更加繁荣昌盛。”

 

卫星上天后,都去哪儿了

 

看到眼前这间几十平方米的值班室,记者很难把广袤无垠的宇宙和它联系起来,很难想象那些上天的卫星就藏身在这两排电脑的屏幕背后。

 

眼前这几位普通人,就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今天守夜的“牧星人”。遥测技师何龙是其中之一。和我们想象中不同的是,他甚至没有亲眼见过卫星。

 

“全靠想象力和不断的学习。”何龙说,“我每天看着监控显示器上红、黄、绿三色指示灯,从没有亲眼见过卫星,但我熟悉它每一寸‘皮肤’、记得它每一次‘生病’、了解它身体上发生的变化。”

 

工作中,卫星是何龙的孩子。生活中,他也有两个儿子,而且是一对双胞胎。谈及双胞胎儿子,这个30多岁男人紧锁着的眉头立马舒展开来。

 

双胞胎儿子3岁,都特别乖巧。“爸爸,星!” 何龙告诉记者,每次看到星星形状的东西,孩子们都会指着和他说这几个字。

 

孩子越长越大,何龙心里总觉得亏欠他们。

 

2019年7月,两个孩子同时高烧,何龙在外地出差。心急如焚的他,只能通过电话不停地了解情况……

 

对于家庭何龙感觉有所亏欠,但对于航天事业他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大家都知道“胖五”,知道长征五号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但很少会有人去想:卫星上天后,都去哪儿了?

 

发射只是第一步,守护才是常态。

 

定轨、太阳能帆板展开、轨道维持……卫星上天后,还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还会在太空遇到各种情况,其中任何一点小故障都可能决定卫星的存亡。呵护在太空飞行的卫星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牧星人”的使命。

 

今年,是何龙来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第7年。这些年,他和同事们守护着卫星的每一秒,他们每个人工位椅子下方的白色地板都磨成了黑色,他们每个人都对红色指示灯和电子提示音极其敏感,他们每一天都全力以赴。

 

他们的工作岗位是平凡的,也是非凡的。在他们悉心照料下,我国许多卫星都超龄工作,有的工作时间甚至超过预估寿命的两倍。

 

“只有在梦想的驱动下,平凡的我们才能做出非凡的成绩。”工程师王谦自信地说。

 

王谦从小向往空天,崇拜的偶像是航天英雄杨利伟。高中参加招飞,他因身体原因落选。高考时,他选择攻读航空发动机专业。毕业后,他终于如愿以偿,来到这里。

 

“虽没能开上战斗机,但我现在的工作是测控卫星,也算是以别样的方式实现了‘飞天梦’。”在王谦看来,一颗颗卫星之所以能够顺利升空、高效运转,是因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梦想之力的托举。

 

星绕着地球转,心绕着祖国转

 

深夜,综合监控室内,听着不断作响的电子提示音,看着电子屏幕上不断滚动的各种参数,困意如潮水般向记者一阵阵袭来。

 

此刻,坚守在综合监控室24小时应急岗上的,是工程师韩嶓。

 

“在这24小时里必须要处理好所有突发事件和应急协调工作,因为岗位特殊性,一天以内必须让同一个人盯着。偶尔我也会困,这时候就让同事提醒自己,或者洗把脸,但必须让自己保持清醒。”在这个性格内敛的大男孩眼里,犯困是一件挺不好意思的事。

 

以前,韩嶓所在的团队负责测控补网工作,常年在全国各地奔波。

 

那年,韩嶓和同事4人从渭南出发,穿越秦岭,一路向南,抵达勐海,历时5天。

 

这次任务是韩嶓走过最长的路。

 

“在路上,夜里没有地方住,我们就睡在车里面”,韩嶓至今想起自己那次任务,印象都特别深刻:“实际发射时任务时间只有5分钟,为了保障卫星顺利发射,我们在勐海用一个月来调试设备。”

 

在勐海的一座茶山上,韩嶓过了2个春节。在这2年里,韩嶓和同事们保障了我国多颗卫星的发射任务。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每当年终岁尾的时候,韩嶓也会想家。他在测控补网的岗位上工作了5年,这5年里,他奔波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他在不同的地方过着滋味不同的春节。

 

又是一年春节到了,在秦岭山麓,在白山黑水,在大漠戈壁,在南海小岛……在祖国的角角落落,像韩嶓一样许许多多的航天测控人仍在忙碌着。

 

星绕着地球转,心绕着祖国转。他们明白,作为一个“牧星人”的使命职责在那里。

 

今年1月19日深夜,新疆喀什伽师县发生6.4级地震。工程师曹继宏当天值班。收到“用卫星对震区进行拍照勘察”的任务指令,他果断协调相应测控站,向一颗具有夜间成像功能的卫星注入指令……震区最新的卫星图像很快传回。

 

“我们是‘万人一杆枪’,随时准备利用卫星资源为祖国服务。”曹继宏告诉记者。

 

“牧星人”守护着卫星,卫星守护着祖国

 

1982年,沈莹出生在八百里秦川的腹地——咸阳。第二年,首届现场直播形式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央视正式播出。

 

今年,春晚直播已是第37个年头。

 

今年,沈莹也38岁了。

 

沈莹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工程师,今年是她来到这里的第12个年头。去年除夕,她在工作岗位上坚守。今年除夕,她终于能和家人一起看场春晚。

 

对沈莹来说,在除夕夜和自己家人一起看春晚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因为不光她忙,她的爱人杨召强也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工作。这两个“牧星人”想同时在除夕夜回到家,实属不易。

 

对“牧星人”来说,日子不是以天或年为单位计算的,他们的时间是跟着卫星走的。不同的卫星在24小时不停地绕地球旋转,“牧星人”也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卫星测控事业。

 

“虽然我很少和家人一起看春晚,但我们的工作是守护卫星,能让很多家庭一起看春晚。”沈莹笑着对记者说。

 

沈莹守护着卫星——

 

她负责卫星的地面资源调度,是嫦娥、北斗各种重大任务的地面保障,这意味着沈莹要始终处于长期紧张状态,不能有丝毫马虎大意。

 

卫星守护着祖国——

 

从物理距离上看,卫星离我们很远,高轨卫星离我们甚至有三万六千公里。但从另一角度看,卫星离我们很近:从共享单车到移动支付,从交通出行到资源勘探,从抗震救灾到国防安全,卫星处处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各种便利。

 

家人守护着沈莹——

 

祖国这个大家守护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小家,沈莹的小家也守护着她。

 

“你的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沈莹对这句话有着自己的体会:“我能这样安心从事航天测控事业,全靠我的家庭在为我负重前行。”

 

有段时间,沈莹忙于工作,连家中父亲患病都不知情。她的母亲为了让她好好工作,一直隐瞒着她父亲的病情,后来母亲也患肿瘤住院了,沈莹才从医生和亲朋口中知晓这一切……

 

不仅是作为子女,作为母亲,沈莹也觉得自己不称职,陪孩子的时间实在太少。

 

“妈妈,以后我就在你周围1公里找工作,这样就可以陪着你、保护你。”女儿的这句话,击中了沈莹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守护,在这里成了一个闭环。“牧星人”守护着卫星,卫星守护着祖国,祖国这个大家守护着小家,每一个小家守护着每个同沈莹一样的“牧星人”。

 

赶上好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不好意思,还得让你们再稍等一下,实在是有点忙。”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总工程师樊恒海跟记者打了个招呼,就继续埋头处理紧急工作。

 

这间办公室不大,门左手边的铁架上,放着一个红白相间的老式洗脸盆。办公桌的对面,放着一张磨损严重的沙发。

 

这间透着古旧年代感的办公室,它的主人是走在航天器测控领域探索最前沿的权威专家。

 

聊起卫星测控新技术,满头华发的樊恒海兴奋得像个孩子。他不时挥动双手模拟不同卫星的轨道和姿态,洪亮的声音有一种特别的感染力。

 

他这种英姿勃发的状态是中国航天人特有的“年轻态”,也是中国航天人不断取得新突破的“事业态”。

 

那年,我国一颗卫星发射升空后不久便出现了翻滚失控的险情。多次调控无果,设计方提议放弃该卫星。

 

“不甘心!那都是国家资产,凝聚了多少科研工作者的心血,怎么能轻易放弃?”樊恒海苦思冥想寻找挽救方法。

 

在决定该卫星命运的会议上,樊恒海突破常规思维,提出了一项全新测控方案。

 

方案引发了激烈争论。面对不同意见,樊恒海立下“军令状”:愿意承担全部后果。

 

争分夺秒的“太空救援”持续了45天。樊恒海和队友们日夜攻关,进行了上千次测控,终于把那颗卫星救回来了。

 

一战成名。此役之后,樊恒海及其团队陆续创造了中国航天测控史上的许多次“第一”。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除了个人努力,时代也很关键。”樊恒海说,早些年我国卫星数量少,每个人的任务非常有限。如今,天上卫星越来越多,每个年轻工程师要长期跟踪管理多颗卫星。

 

“人才成就事业,事业也造就人才。”樊恒海深有感触地说,“赶上了中国航天快速发展的好时代,这是我们这一代航天人的幸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