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进新十年的海峡论坛涌动“青春活力”
“通过这次海峡论坛,我才发现大陆的科技已经进步得这么快了。”首次来厦门参加海峡论坛的台青庄志莹说,海沧远海自动化码头之行让他大开眼界,“那么大一个码头,几乎看不到工人,绝大部分都可以中控计算机控制,真的太厉害了!”
作为两岸规模最大的民间交流活动,正在此间举行的第十一届海峡论坛以更具青春活力的姿态迈进第二个十年。
超过一万名台湾县市和各界别民众报名参加海峡论坛,其中像庄志莹这样首次参加海峡论坛的台湾民众占40%、台湾青年占50%。本届论坛参与人数更多、界别更广、活动更丰富,规模超过以往历届。
“大陆的发展速度超乎我的想象。”庄志莹说,这是自己头一回看到规模如此巨大的全自动码头。这名戴着黑框眼镜、长相斯文的台湾青年认为,“在这儿创业,会是不错的选择”。
同为“首来族”,1998年出生的黄骏彦第一次踏上大陆的土地便感觉分外亲切。他说,福建和台湾有很多相似之处,从祖先牌位看,自己的祖籍地就在福建。
论坛反映两岸青年和基层群体需求,向台湾开放500个网络报名名额,优先邀请没来过大陆或没参加过海峡论坛的台湾青年参加6条不同主题的活动路线。台湾青年报名踊跃,人数远远超过名额。
黄骏彦告诉记者,自己很幸运能够“抢”到参会名额,没来过大陆的台湾同学叮嘱他要多发一些信息,“大家都想知道大陆更多的资讯。不管工科、商科还是农业,大陆提供的机会远比台湾多。我们的未来要和大陆联结,必须多多交流”。
除了“首来族”,本届海峡论坛上也不乏在大陆扎根多年的“老朋友”。
“自2016年起,我就开始参加海峡论坛。如今的海峡论坛越来越注重促进两岸之间的文化认同、心灵契合。”出生于1994年的台湾青年吴宇恩说,2002年暑假自己首次跟随姐姐来大陆参加活动,从那以后,两岸交流就几乎成了他每年夏天的“必修课”。
已经走过十年时光的海峡论坛,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与活力,两岸青年在这里分享感悟、传授经验。海峡两岸青年论坛、台商二代菁英大会师、海峡两岸青少年新媒体高峰论坛……在论坛上一系列活动中,台湾青年分享成长的喜悦、成功的骄傲,也思考着“一滴水如何能融入大海”。
“大陆对青年人的发展非常重视,这是一个大方向。”吴宇恩认为,如今大陆在诸多方面为台胞提供了同等待遇,台湾青年一定要把握机遇,找准位置,更好地融入这里。
“融合这件事,必须先好好认识彼此。”在海峡两岸青年论坛上,“90后”台籍幼教老师陈亚妏讲述了自己在平潭开展“两岸融合试验班”的经历。
陈亚妏说,在融合过程中,自己真正了解了当地的习惯与文化特色,并与当地家长从一点一滴的细节中逐步认识与理解彼此。这种发自深心的支持和协助正是“融合试验”中最让人开心的成果。
在“台商二代菁英大会师”的演讲台上,数十名“台商二代”用实践经验分享创业打拼的智慧,探索如何帮助更多台湾青年融入大陆发展大局之中。
“父辈的探索与经验告诉我们,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握未来。‘新世代’的台商需要学习理解政策,了解大陆发展大势,把握民族复兴机遇,实现更好发展。”来自宁波的蔡税地说,台青“登陆”发展,最重要的是“接地气”,融入当地文化。
1998年,来自台南的林承铎买了一张单程票,只身来到大陆求学,如今已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副教授,并在大陆收获爱情,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真正成了“两岸一家亲”。
在海峡论坛大会上,林承铎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台湾青年说,两岸交流进入了新时代,“我的20年是从未知到已知,你们现在是从已知走向未来的无限可能”。新华社厦门6月19日电(记者黄扬 许雪毅 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