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绽放 中国匠心”:探访北京世园会的“花伞”世界

编辑:王瑞颖|2019-05-14 09:59:10|来源:新华网

如果从空中俯瞰北京世园会园区,你会看到一片白色“花海”,漂浮于绿野繁花之上。这就是北京世园会的核心建筑国际馆。这一极具田园美感与中国建筑智慧的宏大建筑是由94把钢“花伞”构成。立于“花伞”下,人们不仅能欣赏头顶上的连片“花瓣”之美,还能在炎炎烈日下享受“伞”下的阴凉。

 

国际馆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与临近的中国馆和演艺中心环湖而立,共同组成园区的核心建筑群。世园会期间,国际馆承担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室内展览以及举办国际园艺竞赛的功能。

 

世园会开园以来,这里成为最热的“打卡地”之一,每天等待进入参观的游客都排成长队。馆内,赞比亚、塔吉克斯坦、缅甸等各国展室展台都挤满了游客。正在进行的牡丹芍药国际竞赛展上,品种繁多的牡丹芍药及花艺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观赏。

 

国际馆在设计中的最大亮点,就是94把由钢柱和悬挑钢梁构成的“花伞”,在顶部花瓣处相互连接,形成了“花海”造型的轮廓。“花伞”从室外公共空间延伸至室内,力求实现人与自然在空间上的融合,“花伞”在室外的部分也起到为游客遮阳的功能。

 

“我们希望能模糊地域、边界的概念,这个馆从远处看是一片花的海洋,人们走近后,站在其间,又好像走进了一片森林。”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国际馆设计负责人游亚鹏说。

 

打眼一看,94把“花伞”长得都一样,但其实它们每一把从高低到弧度都不相同,最高的一把“花伞”约23米,最低的一把约17米。

 

这样的景观令人惊叹,但在施工时要把这么多巨型“花伞”安装到位难度很大。负责施工的北京建工国际馆项目副总工刘志栋介绍,“花伞”是由钢柱和悬挑钢梁构成的纯钢结构,最重的一把“花伞”有33.7吨重,最轻的一把也能达到25吨重,常规塔吊无法完成安装。“在国内没有过这么大的‘花伞式’钢结构屋面,我们需要用500吨的大吊车来吊装。”

 

为了将“花伞”精确吊装到不同位置,工人们在现场对5000个测量点位测量了上万次;“花伞”龙骨的焊接点位共有15万个,焊接时长接近3.5万小时。

 

刘志栋说,一把“花伞”的安装,需要经历从制作操作平台、“花伞”柱定位、主梁拼装到次构件拼装、焊接、“花伞”吊装等8个步骤,相当于1个小型钢结构的工作量。

 

由于“花伞”的造型特别,使得组成屋面的幕墙铝板在形状和弧度上也是五花八门。粗略估计,国际馆建设共使用了约2.1万块幕墙铝板。为了贴合每一把“花伞”的造型,工人们在拼装之前,需要先将预制构件进行二次加工,切割成特定形状。

 

“毫不夸张地说,2.1万块铝板,每一块的尺寸都不完全相同。一把‘花伞’的幕墙铝板装修,平均就需要100个工人。”刘志栋介绍。

 

为了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光线,节约人工光源使用,国际馆主体铺设了透光性能良好的玻璃幕墙,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超过工程幕墙总体面积的60%。据悉,这使得国际馆相比同等体量的钢结构建筑物,能源消耗可降低一半。

 

“因为国际馆要展陈很多种类的植物,我们希望能提供一个大的空间,尽可能提供光、热、通风等自然条件,为此馆内设计有大量天窗采光,还有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希望为植物营造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使建筑更加绿色节能。”游亚鹏说。

 

据悉,针对延庆地区冬季寒冷多降雪、易结冰的气候特点,每朵“花伞”的顶部还设置有融雪电缆,每个“花伞”柱内都设置雨水管线,与地下集水池和地面雨水收集井连通,使雪水或雨水能顺着“花伞”柱内的水管导流贮存,再用于园林浇灌和建筑日常运行。此外,“花伞”顶部还铺设了光伏膜,可以通过太阳能蓄电,为建筑夜间运行提供辅助供电。

 

也许是因为有了“花伞”的庇护,白天人走在馆内,不会感到炎热,柔和的光线透过“星芒”造型的玻璃天窗照射进展示大厅,让人仿佛置身于繁星之下。

 

融合园艺特色,绽放四海风情,凝聚中国匠心。如今,在这片“花海”下漫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能通过地面水系动态投影、大型透景画壁、数字景窗等多种科技手段,多维度体验繁荣的世界园艺文化,也能在这里尽赏各国各地的花卉新品与优秀的园艺作品,领略多民族的文化魅力。(记者魏梦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