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政策落实 加速融合发展
《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31条措施”)实施一年多来,各地各部门紧锣密鼓推动落实,不断细化政策内容。作为大陆较早引进台资企业的省份之一,江苏台企台胞聚集,吸引利用台资总量连续10多年位居大陆第一,在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推动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上进行了诸多探索。
近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苏辉率领的台盟中央调研组一行赶赴南京和苏州,深入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和大中小型台资企业,考察“31条措施”落地情况,调研营商环境与台胞台商在苏发展。
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创业持续升温
宽敞明亮的室内格局,活泼明快的装饰风格,一走进位于南京浦口高新区科创广场的众创码头,调研组便被这里的青春与活力所吸引。这个由国台办授牌的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成立3年多,已先后引进50多个创业团队,其中包括约40个台湾青年创业项目。作为基地的负责人,台湾亚克管理咨询公司创办人何思颖见证了这些年大陆持续优化的创业环境和不断升温的台青登陆潮。
学生时代对南京市招商团队的一次访谈,使何思颖与南京结缘。在经历第一次创业失败后,她把目光转向空间更广阔的大陆。4年前,她只身来到南京浦口,成立了一家专门帮助台湾青年创业者在南京落地的众创空间。
来到南京的4个月,何思颖跑遍了南京市、区所有政府部门和各种服务窗口。尽管创业过程充满艰辛,但能在更大平台上开阔视野,与众多优秀的大陆年轻人交流合作,这一切让她感到受益匪浅。去年,大陆有关部门推出“31条措施”,各地各部门密集出台多项惠台政策,何思颖所在的南京浦口高新区也正在研究推出一系列鼓励台青创业的优惠政策。“很多人不一定知道这31条措施的具体内容,但它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何思颖认为,这会让在大陆闯荡的台青台企有更多信心,也会向岛内年轻人传递比较强的信号。
与只身闯荡南京的何思颖相比,玛冀电子创始人程彧倞把苏州昆山作为创业地点则经过多重考量。“昆山有非常完整的电子产业配套,我们生产所需的模具和材料都可以在昆山得到解决。”程彧倞说他所看中的,是昆山独具特色的产业环境。据昆山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底,昆山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8%、47.5%,其中光电产业年产值超千亿。
从事一体成型电感的设计、生产与销售的玛冀电子,在昆山肥沃的产业土壤里茁壮成长。短短7年时间,玛冀电子已经获得27项新型的制程设计与产品专利,从最初只有三四个人的小作坊发展到400多人、拥有多条生产线的工厂,营业额从2014年的1400万增加到去年的近亿元。
玛冀电子的表现吸引了许多台湾青年学生的目光,每年都会有很多台湾大学生来公司实习,已经毕业的实习生几乎都留在公司就职了。谈起原因,程彧倞笑言:“虽然我们还是个小公司,不过大家还是很看好公司的发展前景吧。”
推进台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一个企业的成长发展离不开政府配套政策的支持和良好营商环境的塑造。从台资企业的发展看江苏营商环境优化,也是调研组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
通过与江苏省发改委、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座谈,调研组了解到,江苏按照“简无可简、放无可放”的要求大力推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在去年公布的第二批企业投资项目省级部门不再审批事项清单中,25项行政权力事项被取消、9项行政权力事项被下放、28项行政权力事项委托设区市或县(市、区)实施。全省各地全面实行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全程“无纸化”“零收费”“最多跑一次”或者“不见面”,企业设立登记和商务备案在1个工作日内即可全部完成。
因为要为台青创业团队提供咨询顾问服务,何思颖尤为关注营商环境,对于江苏营商环境的优化感触很深。“至少我来南京的这几年,营商环境一直在持续改善,而且变化非常大。”何思颖说,包括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的办事窗口的专业性和行政效率算是顶格的,像她所在的园区还会有第三方公司协助处理政策申报等事务,为创业公司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同时,江苏各地推出多项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并出台多项举措帮助在苏台企享有同等待遇。不久前,在第二届江苏省紫峰奖颁奖仪式上,程彧倞的玛冀电子荣获“青年创业企业奖”。此前,公司还获得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成功申报“苏州市电感及磁性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评“苏州名牌产品”。这些成就的取得对程彧倞来说完全是意外之喜。“头两年都是只知道自己埋头干,没想过要主动去寻求政府帮助,但是后来申报研发中心、扩建厂房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我们也是偶然才得知园区有这样一家企业。”昆山花桥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盛梦龙坦言,昆山有很多像玛冀电子这样年轻的台资企业,对相关利好政策了解不足、参与度不够,管委会只能采取主动上门服务的方式,了解企业发展需求,进行政策讲解,协助它们进行各类奖项或项目申报。
“惠台政策是基础,贯彻落实是关键。”参与调研的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台盟陕西省委主委王二虎认为,江苏落实各项惠台政策细致、实在,提供服务周到、贴心,但“31条措施”等利好政策的宣讲宣传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他建议建立惠台政策地区评价制度,大力扶持“青年台胞创业就业服务中心”,让越来越多台商台胞真正享受各项政策带来的红利。
促携手发展心灵契合
“来到大陆才知道,我们对大陆的了解实在太少了。”从最初的陌生、新奇到熟悉,南京之于何思颖,已是离开久了会想念的第二家乡。创业以来,何思颖频繁回台湾宣讲介绍南京的创业环境和自己的创业经历。特别是近一年来,向她了解大陆情况的台湾年轻人越来越多。“通过我的介绍,能够帮助台湾的年轻人打开一扇认识大陆的门,激起他们更多了解大陆的兴趣,这是每次回台湾让我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何思颖希望能用自己的行动以点带面,帮助更多台湾青年了解、认知大陆,努力缩小年轻人对大陆认识上的落差。
早年路过昆山时,宗绪惠不会想到,此后20余年的时间会与这个小城结下不解之缘。当年的大片农田上已是高楼林立,4800多家台企扎根于此,更有10万名台商台胞在这里工作生活,寂寞小城化身台资高地。“在昆山,台湾美食随处可见,我们有近3700名台商子女在这里上学。”宗绪惠两年前出任昆山市台协第十三届会长,他说,许多台商台胞在昆山会感觉人如在故土,家似在身边。
多年来,一大批台商举家迁来江苏,生活圈、朋友圈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使大陆不仅成为其事业兴旺之地,亦是心灵依归之所。“近几年,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昆山助力台企‘生根’,积极落实‘31条措施’,暖了台商台胞的心。”宗绪惠表示,台商台胞在分享大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在积极主动融入城市、参与城市建设。近些年,在苏台企台商积极捐资助学、扶弱济贫,苏州慈济基金会、明基友达基金会、昆山融合慈善基金会等一批公益组织相继成立,为当地社会和谐发光发热。
在两岸融合发展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两岸越来越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希望广大台胞台商进一步坚定对优化营商环境的信心,保持定力和耐心,与政府一道,为营商环境改善共同努力。”苏辉在与部分台商代表座谈时表示,我们对两岸融合发展有坚定的信心,能够通过经贸文化交流,推动携手打拼,实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