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用“政策买票”难弭平农民之怨
据台媒《联合报》报道,民进党“立委”提议,将“老农津贴”由现行依“消费者物价指数”改为依“经济成长率”调整;如此,津贴明年可从每月七二五六元(新台币,下同)调高为七九六九元。对此,台当局“行政院长”苏贞昌认同农民应享受经济成长成果,在野党则持反对意见,批评是“政策买票”。耐人寻味的是,农民对津贴觉得味同嚼蜡,更有人怒呛台当局“把农民当乞丐“。
台当局选举选情紧张,才想到要讨好农民,这是民进党惯用的老套。从一九九五年开办老农津贴,在陈水扁执政期间即密集调高过三回,陆续从三千元调高到六千元,民进党当然食髓知味。二○一一年选前民进党又想如法炮制,马当局才订下“每四年依消费者物价指数调整一次”的制度,希望遏止恶性政治喊价。孰料,民进党眼见去年选举农渔民“变心”,又想对制度动手脚,改成依“经济成长率”计算。
若依物价指数计算,明年老农津贴将调为七五五六元;若依经济成长率,则调为七九六九元。两者之间,仅四百元的差距。这对农民而言,其实连“鸡肋”都不如;因此,基层才有“把农民当乞丐”之怒。事实上,民进党也知道这点钱买不到多少票;但是,只要激国民党站出来反对,它的政治目的就达到了。廿多年来,这种买票兼插刀的伎俩,一般民众都熟到会背了,不是吗?
若依民进党“立委”的要求改依经济成长率调整,台当局明年将多支出的老农津贴预算约卅亿元。这个数字,与廿多年来台当局发放的老农津贴总数八千多亿相比,其实只是小巫。然而,八千多亿的老农津贴则绝非一笔小数,多年来也为民进党巩固了许多农业县的基本盘。领取津贴的农民大都认为这笔钱是民进党所赐,而非台当局对农民的照拂,这是民进党用之不竭的利基。
然而,去年底的选举却改变了这个态势。许多农民开始认清,民进党虽然喊了各种照顾农民的口号,但在口惠与实质之间,却出现巨大的落差。最鲜明的例子是,民进党用尽心机赶走北农总经理韩国瑜,并塞进高薪实习生吴音宁。其后多次遇到果菜盛产、菜价崩跌,农委会和北农却毫无作为,一味呵护“国王的人马”,置农民的利益于不顾。蔡当局也许并不自觉,但民进党过去“护农”的形象在此一役崩毁殆尽,这也是它随后在“九合一”选举大败的主因之一。
民进党另一个被看破手脚的真相,则是它满嘴大话,却没有真正的本事提升农民收益。蔡当局成立后,起用了多位“农运”出身的官员;这样的用人取向,虽有助于她个人的形象宣传,却对农民及农业产销毫无助益。除此之外,蔡当局上任后由“农委会”辅导成立一家“台湾国际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农发”),声称要以“农业国家队”的旗号,把台湾的农产品卖到全世界。但两年多来,台农发不仅做不出成绩,更连年亏损,亏掉了三分之一的资本额。这样一家志大言大打着“国际农业发展”大旗的公司,因定位不明、绩效不彰,其功能连一家小型民营农贸公司都比不上,又奢谈什么“造福农民”?
更令人反感的是,最近韩国瑜和蓝营地方首长推销地方农渔产品,蔡当局非仅不提供行政协助,还不断地向他们泼冷水、画红线,要求不可以越雷池一步。民进党自己无能协助农渔民拓展外销,却又无理地限制他人对农民提供协助;这种作风,看在农渔民眼里,怎会不心寒?
老农津贴一发廿多年过去,许多当年的“老农”都已不在人间,台湾农保却反而多出了九十万的“假农民”。这种倒错现象,反映的不仅是民进党对农民无尽的虚假照顾,也映射它花公帑、赚私利的心眼。民进党至今还在动老农津贴的脑筋,只说明它还活在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