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难改 根在云南——云南媒体团走进台湾土库村

编辑:王瑞颖|2019-02-12 17:07:02|来源:中国台湾网

 

乡音难改 根在云南——云南媒体团走进台湾土库村

 

云南媒体团一行听取定远社区情况介绍。(图片来源:云南省台办新闻宣传处)

 

“我普通话讲得不好,闽南话、客家话更是不会讲,还是说家乡的老土话最顺口。”刚进到定远社区,今年88岁的张传忠老人就和记者讲起了云南话。

 

近日,参加“七彩云南·相约台湾”文化交流活动的媒体团来到位于台湾南部屏东县的里港乡土库村定远社区,这里的居民多为云南籍。得知云南来的记者要到村里采访,村民们早早换上了自己的民族服装,在村口迎接。

 

张传忠是土库村的第一代云南同乡,1931年出生在云南临沧云县,回忆自己的小时候,他说到,“我从小就跟着家里人跑马帮,我爸爸是马锅头,现在很多事都记不清了,但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天天用马驮着茶叶、盐巴到处走。”

 

张传忠告诉记者,自己曾在1994年回过一次云县,那时候因为太激动,忘了给老家的亲戚带礼物,回到台湾才想起来,他感到很懊悔,“现在我们倒是经常联系呢,去年我老表还打电话来喊我回克(云南方言‘回去’的意思),讲以前条件不好,现在日子好过了,回云县他们要好好带我到处转转呢。”张传忠边说边攥着自家地里扯下的一根香茅草,“前些年我老表们来台湾还给我带了耿马的古树茶呢。”说到这里,老人扔下手中的香茅草,竖起大拇指,“我们云南的茶叶,味道最好!”

 

白黄兴今年57岁,是村里的第二代云南籍乡亲,“我和太太平时在家里都讲云南话呢,我出生在台湾,爸爸妈妈都是红河绿春人。”采访之初,白黄兴用一口带着浓重台湾口音的普通话跟记者交流,在得知他能说云南话后,记者和他用乡音拉起了家常,“我爸妈都是哈尼族,我爸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他们都还在绿春呢。”白黄兴年轻时候是个商人,九十年代初,他的三叔和他取得了联系。1996年,黄白兴第一次回到云南,他曾在昆明投资,做过酒店生意。

 

乡音难改 根在云南——云南媒体团走进台湾土库村

 

白黄兴向媒体介绍来自云南的特色香料作物。(图片来源:云南省台办新闻宣传处)

 

随后,白黄兴邀请记者参观土库村一块专门向游客展示香料种植的菜园。菜园位于社区活动室旁边,由一圈木质栅栏围住,走近菜园,只见满地种的是薄荷、小米辣、九层塔、香茅草等云南特有的香料作物。“我们种的这些菜市场上都买不到呢。我从小就跟着爸爸妈妈吃这些菜,我的两个娃娃也是跟着我们吃这种口味的菜,现在放假回来会追着喊做给他们吃呢!”白黄兴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孩子们都很想回云南看看呢,但是他们这代人已经不会讲云南话了,两个儿子现在都是会听不会讲。等什么时候他们得闲,我要带他们回绿春,要好好教教他们讲红河话呢。”

 

乡音难改,乡愁难忘。在即将结束这次里港之行的时候,身穿傣族、哈尼族、彝族服饰的村民和大家一一握手告别,88岁的张传忠老人有些哽咽,“现在身体不好,怕是再也回不去了。”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两岸一家亲,云台一家人,纵然相隔千里,根在云南,是改不了的血脉,是剪不断的亲情,更是忘不掉的乡愁。(中国台湾网、云南省台办新闻宣传处联合报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