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各擅胜场演绎新时代 “双城记”

编辑:母曼晔|2019-01-08 11:25:21|来源:中国新闻网

进入2019年,二十多年来发展如影随形的中国两大金融中心——香港和上海,其发展前景和相互关系,正随着中国内地开启新时代改革开放,分外引人瞩目。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在中国内地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引领作用的上海,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内地最大的金融中心。上海是否会影响甚至取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一直是海内外金融业界“不老的传说”。

 

时至今日,沪港两地经济结构均以高端服务业为主,金融业更是其共同所长。2018年9月公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香港和上海分居第三名和第五名。随着中国内地进行新时代改革开放,沪港“双城记”将向何处演绎,也牵动着海内外业界的心弦。

 

在不久前香港举办的一个论坛上,香港与上海的经济关系,再度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热议,参加会议的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也作公开回应。林郑月娥明确指出,在评论香港和上海的经济发展时,不少人往往偏重于两地之间的竞争,而忽略了两地长期的合作互补关系。

 

沪港通便是双方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互联互通机制4年来累计成交金额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香港中文大学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副所长宋恩荣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评价,作为两座城市金融合作的杰出方案,沪港通对中国金融领域改革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使得资本市场走上国际化道路;另一方面因为有每日额度存在,使得交易处在可控的范围。

 

宋恩荣认为,上海和香港两大金融中心在服务和运作方式上很不一样。上海主要面向内地,外国企业要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上海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长三角是中国最大经济区域;内地企业要走出去的话,更加国际化的香港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这种错位发展给双方带来很多合作的机会。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也在一个论坛上致辞指,沪港交易所看似竞争,实际可以错位发展,香港应寻找不同定位,并帮助内地形成生态系统。健康竞争可令市场做得更好。

 

同时,两座差异化的金融城市,让外部环境带来的金融风险更加可控。香港浸会大学财务及决策系副教授麦萃才告诉记者,“一国两制”安排之下,两座城市金融制度、法律环境都不一样。在应对风险时,投资者和企业都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席李剑阁认为,同样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和上海的起点不同,各自承载的使命也不同。双方应该形成互相补位的关系,没有必要进行同质化竞争,更没有必要成为日渐趋同的市场。中国经济体量足够巨大,完全能够容纳沪港这两个各具特色的重量级的国际金融中心。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沪港合作迎来进一步深化的时期。2018年5月1日起,沪港通每日额度将扩大4倍,为国际及内地投资者提供更多便利;同年举行的沪港合作会议第四次会议上,双方签署15项合作协议,涵盖法律服务、教育、商贸、创新科技、文化、金融6大领域;沪港金融合作第八次工作会议上,双方进一步加强金融领域合作,其中包括推动更多上海生物科技及其他新经济企业赴港上市。

 

面对新时期的发展机遇,李剑阁曾发文表示,目前是沪港深化金融合作的最佳时点,合作共赢前途无限,两地可在“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上海自贸区建设等方面探索两地资本市场的作用,从资金、人才、机构、产品、监管等5个方面入手,构建全面融通的共同市场,善用制度差异,充分各取所长。

 

观察人士认为,新时代沪港两地料将演绎更精彩的“双城记”。正如林郑月娥出席2018沪港金融论坛时所说,香港和上海同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各擅胜场。在新形势下,沪港两地应该以更紧密、更深入的合作去服务国家所需,贡献国家发展。(中新社香港电 记者 杨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