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今日中国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近日,中国各地的知识产权局局长齐聚北京,总结2018年工作,对今年知识产权保护的任务作出部署,以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特别是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以来,中国从推动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修改,到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法庭,知识产权的综合实力与保护力度都显著提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指出这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

 

本次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在总结2018年工作时,举出多个事例和数据,包括完成国家和省级知识产权机构改革任务,实现商标、专利、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集中统一管理;截至2018年底,中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0.2万件,同比增长18.1%,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5件;国内有效商标注册量(不含国外在华注册和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体系)达1804.9万件,同比增长32.8%;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380个,另注册地理标志商标4867件;中国立法机关完成专利法修正案草案首次审议,引入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超过350亿美元……

 

这些事例与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背后正是创新力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以最近开始提供全球服务的北斗为例,它作为中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研制过程中攻克了上百项关键技术,带动了专利数量快速增长:自2012年后,北斗导航系统的年专利申请量均超过1.1万件。北斗导航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的成立,又反过来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12.4%。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创新力越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越大”……这样的理念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目前,越来越多的

 

外资企业选择到中国打知识产权官司,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经验开拓国际市场。去年11月全球企业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布1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看中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市场,更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努力与成效。

 

当然,知识产权保护仍在不断完善过程中。比如,专利保护领域仍然存在举证难、成本高、赔偿低等问题;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虽然连续7年位于世界首位,但仍“大而不强、多而不优”。而且,中国实施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也需要用更大力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来保驾护航。

 

2019年是中国完成知识产权机构改革之后的开局之年。这次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从九方面部署了今年的任务,包括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与审查效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知识产权综合运用、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强化知识产权领域综合监管、深化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等。

 

其中,关于推进商标法第四次修改、加强知识产权基础性法律制度和新领域新业态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签署技术创新支持中心合作文件、支持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等计划,显示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既立足现实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地解决新挑战新问题,又以开放的姿态参与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为中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供更好的支撑。

 

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出去,中国也希望外国政府加强对中企的知识产权保护。“美国商业专利数据库”近日发布的美国专利数量排行榜显示,中国公司2018年获得超过1.25万项美国专利,比前一年增加12%,创历史新高。美国专利商标局去年授予的专利总量较2017年下降了3.5%,只有中国企业获得的专利总数较前一年上升。这说明,中国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国际社会保护中国知识产权的力度也应不断加强。

 

有人曾比喻,知识产权是座桥梁,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随着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措施不断加码,创新活力将被更大地激发,会给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澎湃的新动能。国际锐评评论员